現實案例:老李三年前將土地流轉給種田大戶,就沒有過問過田地里的事情。原以為土地流轉后,不會再煩神土地問題,沒想到昨天接到承包他土地的老金電話,說明年不再承包,讓我早點找新的承包戶。為何不承包了?詢問老金得知,由于勞動力緊張,人工成本飆升,承包土地已經賺不到幾個錢。他所在的村民組200多畝地,都流轉給老金,現在老金不承包了,組里的每家每戶都要重新找承包商。從老金退出土地承包原因可見,關鍵是勞動力緊張和人工成本高。看來,土地流轉同樣面臨“誰來幫種地”的現實難題。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之后,“農民進城”就陸續開始了,到了上世紀90年代,農民打工潮席卷全國,20多年之后的今天,農村的60后、70后、以及80后、90后年輕人,如果讀書考不取大學,都選擇外出打工。于是,老人成為種地的主角,但老人種地的前提是老人能干動農活,隨著老人紛紛老去,老人即便想種地,也力不從心。于是,土地流轉開始在農村迅速推廣開來,許多像我一樣在我打工的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既能獲得一些土地流轉收入,又不耽誤打工掙錢,還使得土地不閑置拋荒。
由此可見,農民土地流轉給種田大戶,可謂一舉多贏。但是,由于許多農田處于丘陵地帶,機械化大面積種植無法進行,只能依靠人工種植。這時,“誰來幫你種地”問題再次成為種田大戶面臨的現實問題。換言之,土地流轉在許多農村地區,也難以破解“誰來幫你種地”的難題,一個種田大戶承包的土地越多,需要的人工也越多。老金遇到的正是這一問題。
可農村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勞動力異常緊缺。怎樣應對這一現實?種田大戶只能在改進種植方式上想辦法,比如,原先的人工插秧,改成現在的種稻,即直接將稻種播散在田里,以此緩解勞動力緊張。種稻確實節省了大量勞動力,但化肥的用量卻節節攀升,否則,種下的稻子長不起來。化肥用量增加,病蟲害多,不僅帶來土地板結、糧食產量品質下降等問題,還增加種地成本,種地收入也受到影響,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就會虧本。
雖然土地規模化種植乃大勢所趨,種地的機械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但種地相較其他產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加之許多農村土地無法進行機械化大面積種植,種地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供給。在無法進行機械化大面積種植的農村地區,土地流轉只是將原先一家一戶的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戶手中,但耕種方式主要還是依靠人工。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人從哪里來?
顯而易見,缺乏青壯年的農村,“誰來幫你種地”已經不是“將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未雨綢繆,才能防患于未然。如何讓年輕農民既會種地,又愿意回鄉種地,真正扎根農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持續力量,已經時不我待。這需要戶籍改革、城鄉福利平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產品供給等一系列長效制度安排。現在需要清醒的是,“誰來幫你種地”這一現實問題,越拖問題越嚴重,越拖支付的代價越高,化解的難度越大。就說我自己,如果土地找不到新的承包商,誰來種地就是一個無法繞開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