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起源于南美洲冷涼的山區,在原產地以及被引進到其他地區以后,只限于氣候冷涼的地區種植。直到后來新品種的育成,才擴大了種植范圍。
目
錄
馬鈴薯起源于南美洲冷涼的山區,在原產地以及被引進到其他地區以后,只限于氣候冷涼的地區種植。直到后來新品種的育成,才擴大了種植范圍。
目前,馬鈴薯已經成為世界四大種植作物(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之一。
在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為400~500萬公頃,占世界馬鈴薯總面積的20%~25%;總產量約占18%,占亞洲的70%。人均消耗量為32.1千克左右。
不過中國馬鈴薯人均食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準,在中國,馬鈴薯一般用來被當做菜,而在歐洲一直作為主糧,在英國,馬鈴薯就有“第二面包”之稱。
馬鈴薯能當“飯”吃,這可不僅僅適用于歐美國家人的體格。
馬鈴薯營養組成豐富,富含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全部7大類營養物質,且富含膳食纖維、花青素、鉀元素等物質。每100克馬鈴薯所產生的熱量高達318千焦,比谷物食品高1倍多。
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食用500克馬鈴薯,就能基本滿足身體對多種維生素的需求。
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里,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李金祥稱馬鈴薯為一種“十全十美的全營養食物”,其單產水平和種植面積還有相當大增加潛力。
在春秋兩季作地區,秋季的氣溫和光照都適合馬鈴薯塊莖的形成和膨大,只要選擇適宜的品種,都可以獲得高產。如魯豫1號,秋季栽培畝產1500~2000千克,最高畝產3000千克。
(1)適時播種:播種過早,會導致發生病毒病和瘡痂病,因而導致產量下降。播種過晚,由于植株生長期不夠(秋季馬鈴薯出苗后要有60~65天的生長期),而不能獲得最高產量。馬鈴薯收獲期以下初霜為準,只要不下霜,植株就可以生長。
所以,播種前根據當地初霜時間向前推60~65天,再加上15天的出苗期即是最佳播種期。
(2)整薯播種:種薯播種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播種后種薯在土壤中腐爛。在兩季作地區,播種是雨水較多、氣溫較高的,如果這時仍采用切塊播種,會因土壤濕度大、溫度高而導致爛薯。最宜的薯塊大小是20~50克。
(3)催大芽:秋季栽培要求播種后早生根、早出苗,因此播種前要催芽。先將種薯用3~5毫克/千克的赤霉素溶液泡5分鐘,瀝干水后再催芽。如果種屬已經開始發芽,則不需要赤霉素處理,直接催芽即可。選擇干燥、通風、陰涼的地方,用2~3層磚砌成長方形淺池,池底鋪5厘米潮濕沙子,連續2~3層,最后覆蓋潮濕的草苫遮陽。
(4)“地面”播種:按照行距劃一條淺溝,3厘米左右,把種薯按株距播在溝內,然后培土起壟,起壟后種薯的位置接近地面,這種播種方式的優點,是在下雨壟溝積水時,種薯不會被雨水浸泡,減少腐爛。
(5)合理密植:秋馬鈴薯應比春馬鈴薯的栽培密度大,原因是秋季光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一般每畝5000~5500株,株行距為19厘米×65厘米。
(6)播種:以早晨氣溫和地溫都比較低的時候播種較好。9點以后,氣溫和地溫都開始升高,播種覆土后土壤溫度高易造成種薯腐爛。為降低土壤溫度,播種后可在壟上覆蓋麥糠或玉米秸。
播種完成之后,就適當進行管理即可。管理過程中,記得播種以后立即澆水;每次澆水或下雨后及時劃鋤;出苗后應抓緊追施一次氮肥;每次澆水和下雨后都應及時進行中耕,并結合中耕培兩次土。
?
?? ?農產品采購,就上美村旗下聚土網平臺。
??? 可微信搜索“meicunxin”公眾號,之后后臺留言提示加入美村農業交流微信群,尋找合作伙伴,一起用土地致富。
??? 如有農產品采購或出售需求,點擊紅色字體與我們聯系,采購農產品,就上聚土網。產品采購,就上美村旗下聚土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