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果(椹)是近些年開發出來的第三代水果中的新貴,是集營養、保健、藥用于一身的“21世紀最佳保健圣果”。
目
錄
桑果(椹)是近些年開發出來的第三代水果中的新貴,是集營養、保健、藥用于一身的“21世紀最佳保健圣果”,1993年被衛生部列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第一批植物名單,被林業部專家團列為“亟待開發”的樹種。臺灣四季果桑,又名臺灣長果桑,由臺灣農業專家將大果桑與野生果桑雜交后選育而成,是目前世界上優質珍貴的果桑品種。它生長旺盛,葉片中等,成熟期早,是觀光果園、藥食兼用、生態旅游必選的果桑品種。我們于2009年引進該品種在鹿城區后烊村試驗基地進行試種。為更好地推廣和合理開發該品種,現將其早結豐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該品種幼樹生長勢較強。枝條細長直立多側枝,稍開展,發條數中等,冬芽三角形,淡棕色,芽尖離生,副芽大而多,花芽極易形成,且萌芽率高,除基部2~3芽不能萌發外,其余均能萌發成結果枝。葉心臟形,較平展,葉柄短粗,葉面光滑微皺。僅開雌花,無花柱,單性結實。深根性,根系發達。單芽果數5~6個,果大而多,果實長圓形,果長3.25 - 4.16cm,果徑1.36~1.75cm.平均單果重3.57g,最大單果重可達6.8g。果實紫黑色,汁多,無籽,味酸甜適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2%,品質上等。不耐貯藏,常溫下貯藏2d后風味即發生改變,宜鮮食或加工果汁、果酒。據在梧田基地大棚內的觀察,臺灣四季果桑的萌芽展葉時間在2月下旬至3月初,盛花期在3月中下旬,初果期在4月中旬,盛果期在4月底5月初,果實在5月中旬基本結束,連續采摘時間在25d左右。
四季果桑,喜光喜溫,耐酷熱抗寒凍,種植不受土質和氣候所限,冬季能在-15℃左右低溫下也能生長,能忍-25℃--40℃的高溫,對土壤要求不嚴,從廣東、廣西、福建到黑龍江,從安徽、山東到新疆,全國各地均可種植,露天、大棚、盆栽均可。臺灣果桑抗性強,可以不用噴農藥,更不需種配受粉品種,栽培技術簡單粗放,管理非常方便,具有果實超大超長、結果早、產量高、四季掛果、植株矮化、管理簡單、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等顯著特點,而且速生豐產,掛果率很高,一年四季可以有6--8批果,一年樹結果30斤左右,第二年100斤。豐產期每棵每年可掛果200斤左右。果大葉寬,生果綠色,轉紅色熟了呈紫黑色,無籽爽脆,高產穩產。采果時間長,周年供應鮮果;既可以鮮吃、又可以加工、早產高產穩產的全生態綠色水果,也是桑果深加工的最優果桑新品種!可以加工果醬、果酒、果醋、果汁、果干等系列產品。果肉的營養也非常豐富,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1、B2、B3,維他命C、胡蘿卜素,礦物質鈣、磷、鐵等,特別是硒的含量在人類已知的300多種水果中名列第二,遠遠超過菠蘿、沙棘、香蕉、人參果、芒果、哈密瓜、紅富士蘋果等常見水果(詳見2004年12期《飲食科學》,具有補血、益腎、明目、烏發、抗衰老、降血壓、預防慢性肝炎、治療失眠和神經衰弱等多種醫療保健功能。桑椹的主要營養價值在于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中醫認為桑椹味甘酸,性寒,有補血滋陰,生津潤燥作用,對頭暈、耳鳴、心悸失眠、須發早白,口渴津少、高血脂、便秘等有很好的醫療作用,有補肝益腎,可治療貧血,血壓偏高、心煩口渴、尿頻便秘、失眠等多種疾病。據韓國農村振興廳的調查顯示,桑葚中含有大量的抗老化物質C3G、降血壓物質RUTIN、降血糖成分1-DNJ,鮮桑椹不但是最好吃的水果,味酸甜可口,而且是一味有效而應用廣泛的中藥。市場空間無窮廣闊。好看的、好吃的、有營養的、新開發的、種植成本低回收快的、又適合加工的水果,最有發展前途!必將引發種植熱潮!
果桑的適應性強,對土地要求不十分嚴格,我市各地均可種植,但以土層深厚、結構疏松、較為肥沃、排灌方便的園地為好。由于桑果是裸露的果實,露地栽培時受空氣質量影響較大,果實較小且不耐貯運,建園時應選擇交通方便或人流量集中、遠離公路主干道、磚瓦窯廠及其他有污染物的城市邊緣地帶,以防桑果受到灰塵等污染,降低品質和經濟效益。也可采用大棚栽培,減少桑樹早春萌芽后的倒春寒及桑果成熟期陰雨天氣等不利影響,還可使桑果成熟期提前到4月下旬至5月初的水果淡季上市,利用“五一”黃金旅游時間的自助采摘游來帶動消費,減少勞動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一般采用定植嫁接苗建園,也可采用桑枝直接繁殖法建立桑園,但桑條成苗率較低。苗木定植時間以秋末桑樹落葉后至第二年開春萌芽前最好。定植前整平土地,按計劃行距挖50cm深的溝槽,施入有機肥(每株lOkg以上)和磷肥。稀植桑果可采用1.5mx l.2m的株行距,畝栽370株,密植園可采用1.3mxl.0m或1.3mxl.3m的栽植形式。定植時把購買的桑苗按大小分開,將結果樹與授粉樹合理搭配布局,然后逐株等距栽植,栽后澆足水。
早期豐產樹形培養,密植桑園一般采用低干矮冠樹形。為促進早期豐產,通過新栽果桑“三次摘心法”,抑制頂端優勢,促使桑苗腋芽生長,增加側枝數量,擴大樹冠面積,以利花芽分化,使果桑園建立當年即可形成足夠的結果母枝,達到一年栽樹、二年畝產500-800kg桑果的早期豐產栽培目標。
第一次摘心時間為5月20~ 30日,當新栽果桑苗新梢長到15 – 20cm時,實地觀察單株生長的情況,先后分3~4批摘心,一般摘去枝梢頂端2-3cm。采取長得快的先摘,長得慢的后摘。第一次摘心后,一般單株能長出6~10條新梢。
第二次摘心時間為6月20~ 30日。這時新梢高度約為35~ 50cm,摘心程度根據新梢長勢強弱決定,長勢強的一般摘去3 - 5crn,長勢弱的摘去6 - lOem。摘心后新梢高度30 -45cm。第二次摘心后,一般單株枝條數可增加到9~15條。
第三次摘心時間為7月20~ 30日。分3~4批對單株生長勢特別強的枝條進行摘心,長勢弱的不再摘心,以促使枝條平衡生長。
經過三次摘心后,單株果桑可發出結果母枝15-18條,多的可達20條以上。經過兩個多月的生長,到10月中下旬果桑停止生長時,每667m2桑條達5000~ 6000條,總生長量接近l0000m,樹冠面積占整個果桑園的60%左右,為第二年豐產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落葉后進行冬季修剪,選留好結果母枝,剪去枯枝、弱枝、病蟲枝、密生枝及選留結果母枝頂端30cm長生長發育不充實部分。翌年采收后立即夏剪,重短截結果母枝,促其抽生夏梢,再定梢、冬剪。
早期速成豐產果桑園的培育,必須以適宜的肥水做保障。每次摘心后,根據果桑苗長勢及時施肥,一般畝施尿素5~ lOkg,趁自然降雨后施入效果好,若降雨不及時或遇長期干旱,則應在施肥后的傍晚澆一遍透水。
臺灣四季果桑萌芽率高,極易形成花芽。結果母枝中下部抽生的結果枝較短,著生的小粒果較多。為提高鮮銷果實的經濟價值,可于3月中下旬疏果,先疏除小粒果和畸形果,然后按弱枝少留或不留、中庸枝適當留、壯枝多留的原則疏果。
由于果桑枝多葉茂,新梢生長迅速,容易導致樹冠中下部光照不良,易誘發病蟲害,大棚栽培則更甚。因此,在果桑謝花后20d,應適當摘除植株中上部嫩葉,可掌握自下而上果桑最后一個著果點上部予以摘除嫩葉,整株桑果應保留2/3葉片為宜。并于幼果肥大期葉面噴肥0.25%磷酸二氫鉀、噴施寶、天然蕓苔素混合液以提高光合效能,促進養分積累,加速幼果膨大,提高果實含糖量,促進早熟,使桑椹果大色艷,穩產增產。
當桑椹剛剛由紅變黑,且晶瑩明亮時表明桑椹已成熟,應及時于清晨采收,注意輕拿輕放,不要碰破表皮,先用小塑料盒包裝,再裝入紙箱,一般每箱10 - 15kg,即可運往市場銷售。由于桑果成熟期,遇大風或暴雨落粒較多,因此,在果實集中成熟期應每日采摘1次,其他時間每周采摘2~3次。
每年因采摘桑葚、夏伐、采葉、冬季修剪等,果桑樹體營養損耗很大,因此,必須重視增施肥料,強化肥水管理。
又稱花前肥或催芽肥。在早春萌芽前1~2周施入,肥料以速效氮肥為主,如尿素、硫酸銨和碳酸銨等,也可配合施入腐熟人尿糞和其他農家肥,對促進萌發、開花和新梢生長有重要作用。對弱樹、結果過多的果桑,較大量地追施氮肥可使萌芽、開花整齊,提高坐果率,促進營養生長。若樹勢強旺,基肥數量又較充足,不宜施花前肥。
即采后肥,在果實采收后施入,對果桑樹生長特別重要。果桑樹夏伐后,生長快,經10~15天開始萌芽抽條,并逐步進入旺盛生長期。對土壤中的肥力消耗大,應多施速效肥。此時若肥料供應不足或者施肥過遲,會導致結果母枝質量差始花芽分化不良,影響第二年產量。及時追施氮磷鉀比例適宜的肥料,提高樹體營養水平,促進枝條生長,增加桑葉產量,以保證夏秋采葉養蠶及來年桑果產量。夏肥一般分兩次施用,第一次在夏伐后5d左右,每畝施入糞尿l000kg或碳酸氫銨40~ 50kg;第二次在7月上旬進行,以速效肥為主,氮磷鉀合理搭配,同時可施入一些遲效農家肥。
基肥是較長時期供給果桑多種養分的基礎肥料。通常以遲效性的有機肥料為主,如農家肥、堆肥、廄肥及作物秸稈、綠肥等,每畝可施入有機肥1000~1500kg、復合肥20~ 30kg。基肥的施用時期最好是秋季,其次是落葉至封凍前的冬肥。秋施基肥正值根系生長高峰期,有大量的新根發生,有利于根系的吸收,提高樹體的營養貯備水平,有利于花芽發育、充實及新梢生長的需要。落葉后和春季發芽前施基肥,對果桑春季萌芽抽梢和開花坐果的作用很小,另外,春施肥會加劇土壤水分蒸發,肥效發揮慢,果桑前期生長不能吸收和利用,所以應改春施為秋施。
桑樹雖然較抗旱,但春季樹葉、果實同期迅速生長,需大量水分。如干旱缺水,枝葉細小、果小,部分果實達不到成熟而早落,影響產量,要適時進行灌水。一般全年灌水三次,第一次在萌芽前,第二次在果實迅速生長期,第三次在落葉前后。鹽堿地春灌可以壓堿,減輕春旱返堿危害。桑樹不耐澇,低洼地雨季要及時排水,防止園內積水。
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主要以預防為主,開展綜合防治。加強田間管理,增施肥料,冬季清園,合理修剪,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抗病蟲能力等。危害桑樹的病蟲都能危害果桑,菌核病是桑果的主要病害,椹癭蚊是桑果的主要害蟲,需重點防治。在化學防治果桑病蟲時,要按生產無公害水果的技術標準,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確保生產的桑果綠色安全。
菌核病一旦發生,傳播很快,將嚴重影響桑果的品質和產量,甚至引起“全軍覆滅”,在防治上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主要防治措施:
⑴清園翻耕:桑樹落葉休眠后,清除桑園內的落葉枯枝集中焚燒,然后進行翻耕,將落地越冬的菌核深埋土中;
⑵排水降濕:保持果桑園區內外溝系暢通,保證雨停溝干,無積水;
⑶土壤消毒:氣溫達到15℃,子囊盤開始出土時,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粉劑4-5㎏,加濕潤的細土10-15㎏,摻拌均勻后撒在桑園土表,或用新鮮石灰粉撒在桑園土表消毒,抑制菌核的萌發和殺死剛萌發的幼嫩芽管。
⑷覆蓋地膜:有條件的地方,在桑芽膨芽期選用黑色地膜全面覆蓋地表,時間一般在2月中旬;
⑸集中處理病果:桑果發育期及時摘除樹上的病果和掉到地上的病果,遠離桑園集中深埋,減少病原累積;
⑹花期化學防治:春季桑芽萌發后,于初花期、盛花期和尾花期選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的多菌靈600—800倍液交替噴射桑花和枝葉,一般3—4次,時間間隔7天左右。要求選準時間、選對藥物、全面噴射,在采果前半個月停止用藥。
椹癭蚊為害桑果造成桑果畸形,從而失去商品性。
主要防治措施
⑴除草翻耕:結合夏秋季中耕除草及冬耕,使幼蟲翻出地面自然死亡;
⑵土壤消毒:在3月上中旬蟲蛹未羽化前用0.1㎏50%辛硫磷拌細煤渣50㎏處理桑園土壤;
⑶覆蓋地膜:結合防治菌核病用地膜全面覆蓋地表,可以阻止成蟲出土和防止幼蟲入土,減輕為害;
⑷化學防治:在3月下旬成蟲羽化時選用40%的樂果乳油800—1000倍液噴霧枝葉,能收到較好效果。
桑果一般在4月下旬始熟,當桑果由紅變紫,果梗由青變黃白時表明桑果已經成熟,應于采收。桑果收獲期在15天左右。桑果不耐儲藏和運輸,成熟后應于每天清晨組織人工采收。采收的桑果要避免擠壓和暴曬。用于市場銷售的桑果要進行人工選擇,用小型泡沫箱包裝運輸。
桑果屬漿果類水果,不耐運輸,且采收期相對比較集中,若無相應的加工企業或低溫冷藏設施,且以鮮銷為目的時,最好在城郊交通方便的地方發展果桑。采用大棚設施栽培,提早成熟,在4月份水果淡季上市采摘,避開露地栽培果實成熟后期價格受櫻桃、枇杷等其他水果的影響,并可減少因露地栽培受早春萌芽后倒春寒、果實成熟期大風大雨等不利環境條件的影響,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大規模發展有條件的單位,可以走“產、供、銷一條龍、深加工一體化”經營之路,加大果桑汁、果桑酒等產品的開發力度
桑椹有防病保健功能,富含豐富的活性蛋白、葡萄糖、蔗糖、維生素、氨基酸、蘋果酸、胡蘿卜素、花青素等成分,具有多種輔助醫療功效,被醫學界譽為“二十一世紀”的最佳保健果品。常吃桑椹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力,桑椹具有延緩衰老、補血滋陰、防癌抗癌、清肝瀉火、補肝益腎、生津潤腸、烏發明目、抗炎解毒、止渴健脾胃、利關節、去風濕、解酒、消渴安神、美容美顏之功效,有助于防治腦出血、高血壓、視網膜出血、慢性支氣管炎、血管硬化、眼睛疲勞干澀等疾病,同時,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和抗AIDS的作用。早在兩千多年前,桑椹已經是中國皇帝御用的補品,因為桑椹特殊的生長環境使得桑果具有天然生長,無任何污染的特點,所以桑椹又被稱為“民間圣果”。
可以養蠶,制成桑葉食品(桑葉面條、桑葉饅頭),桑葉保健茶。在中醫上桑葉是非常寶貴的東西,含有大量的食物纖維、美、鋅、鐵、銅等多種礦物質以及18中氨基酸、茶多酚、粗蛋白、粗纖維、可溶性糖以及豐富的維生素B1、B2、C、胡蘿卜素、葉綠素、生物堿等藥用成分;并含有抗腫瘤的酚類化合物、抗衰老的植物雌性激素、利尿的保健激素、降低血壓的黃酮類物質、降低血糖的化合物、能減肥及改善水腫現象、還可以去熱止咳、清肺潤燥、消腫清血、清肝明目、預防風熱感冒、降低血壓、血糖、血脂、抗炎解毒、治療面部痤瘡與黃褐斑、習慣性便秘、消除眼部疲勞等功效,是延年益壽、美容護膚、有清潤兩種功效的養生保健之佳品。
桑根白皮,俗稱桑白皮、是止血良藥、還可以治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