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嶺鎮天馬頭村位于開江縣城的西南部,離場鎮4公里,海拔約540米左右。站地眺望,南望任市鎮,北望靖安鄉,東側可看長嶺鎮、廣福鎮,為我村天然瞭望臺。
我村轄10個村民小組,副員面積4.5平方公里?,F有960戶,總人口3825人,共有黨員65人。貧困人口約占437人、120戶,享受低保147人、五保18人。
全村共有耕地面積2805畝,其中田占1830畝,退耕還林244畝。主產水稻、玉米,無任何地下資源,平均氣溫比平壩約低2℃。茂密的松柏樹林是休閑旅游的天然風景。
林內有一古廟,交洞灣廟。它建于民國時期,長年受人燒香拜佛,是旅游的好去處。
本村天馬頭村的得名是以原從羊馬寨尾隨古兒石主天馬頭長廊形成像一條駿馬的形象而取名天馬頭村,位本村中心位置而得名。轄區內有獅子寨,具老人回憶,獅子寨原很早以前寨上的獅子下壩來吃青苗,后被人用一根石柱頂到獅子口腔內就沒有下壩吃青苗了,后得名獅子寨。
通過1983年機構改革公社變鄉鎮、大隊變村、生產隊變組。1992年,分村為1、2、3、4、5、6、7、8、9、10、11、12組。又于2003年再次機構改革合并鄉鎮,合并村社由原廣西溝村1、2、3、4、9、10、11社合并到天馬頭村。由原先的19個村民小組合并為現在的10個村民小組(社),即:原先的天馬頭村2社為現在的1社,原先的3、4社并為2社,原先的6組并為現在的3社,原先的7、8組并為4社,原先的廣西溝村1、11組并為現在的5社,原先廣西溝村的3、4組并為現在的6社,原先天馬頭村5組和原廣西溝的2組并為現在的7組,原先天馬頭村9組和原廣西溝村9、10社合并為現在的8社,原先天馬頭10、11組并為現在的9社,原天馬頭村1、12社并為現在的10社,延續至今。
天馬頭村種養業發達,種植業以水稻、玉米、油芽為主,平均畝產在全縣平均畝產以上。種植銀杏700畝,種植核桃100畝。全村養牛28頭,養殖生豬500頭以上的大戶1戶,200-300頭的3戶,養殖小鴨子大戶1000只以上的2戶。
天馬頭村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四通八達,通往各社的社主路全部貫通。全村貨車4輛,長安車3輛以上。水利設施基本配套。
全村農業總產值1090萬元,人均村收入6793.00元。近30年來變化巨大,村貌煥然一新,92%的農戶住房已改建,家家戶戶通電、通電話、通光纖,人居環境優美。
文物古跡1社和10社之間原建有一個洞灣廟。本村李家院子原有古建筑邊坪頂端一排。
天馬頭村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村級沒有記錄和完善檔案,通過聽傳說,根據事實而編寫的。
長嶺鎮天馬頭村科級以上干部:
丐科成 開江縣財政局
李成龍 開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開江縣政府投資非經營性房屋建設項目代建管理辦公室主任
李銀春 縣組織部
劉玲 達州市扶貧局副局長
李開倫 北京建筑設計院工作
各社的小地名如下:
1社:阮家壩,來源于清朝末年;
2社:豹子溝,原豹子溝有茂密的森林,其中森林中有豹子、老虎、業主而得名;
3社:天馬頭,位于本村天馬頭的中心位置而得名;
4社:大水井,原在民國年間,整個水井供1-2個隊的人吃水,長年不旱,水源垂多而得名;
5社:康家溝,以原康氏住在一條河溝里而得名康家溝;
6社:謝家溝,以原謝氏住戶較多而得名謝家溝;
7社:慈光寺,原是一個古廟,因長年有人燒香祈福得名慈光寺;
8社:羊馬寨,因清朝末年寨很像一條駿馬而得名羊馬寨;
9社:雙碑,在民國年間有兩塊石碑矗立在此而得名雙碑;
10社:獅子寨,原在清朝時,地形像一只獅子,同時具老人介紹說,這寨上的獅子晚上下壩來吃青苗,后被人用石棒射到獅子口里,青苗才沒有被獅子吃,后得名為獅子寨。
本村天馬頭村小學,于1951年建直到現在。
-
村委核實:
是
-
政策補貼:
否
-
特色產業:
-
適宜:
不詳
-
交通配套:
-
生活配套:
-
10公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