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門村位于任市鎮西北,距鎮政府300米.東依高橋,南鄰和平社區紅蓮街,西鄰任市河,北與任市鎮涼風埡村接壤,幅員面積2.36平方公里,全村8個居民小組,724戶, 2671人,其中男1380人,女129人,均系漢族,耕地面積1764畝,辦公室駐地:原任市農校。花朝門村是任市鎮的門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開江縣的典范,先后被中共達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民主法治示范村”,被縣委評為“五好黨支部”,“第四個五年全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集體”、“三村建設先進集體”、“村民自治模范村”,開江縣“兩線三帶黨建示范長廊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全縣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基層黨組織”,縣委組織部授予開江縣“農村黨員干部現代化遠程教育示范培訓基地”,開江縣司法局、民政局授予“民主法治示范村”,任市鎮黨委授予先進黨組織,榮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目標考核二等獎,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二等獎。
建置沿革:花朝門村地處平壩,氣候適宜交通方便,臨任市場鎮,盛產稻谷,水果。民國時期當地一個大地主叫陳光軍(現花朝門村6組)修了一個院子,院子四周都砌了圍墻,雕有花草,院門口兩邊各立一個柱子,柱上雕有精美圖案,各種花朵朵栩栩如生,當地百姓便稱“花朝門”。土改時將此院房子分給一家一戶,1953年成立互助組為一大隊,1960年因大隊轄區太大,人又各自居住在任市河兩岸,就以河為界分為1大隊、11大隊。1大隊轄11個生產隊,11大隊轄7個生產小隊。1983年機構改革,公社改名為鄉鎮;大隊變村生產隊變組,1大隊改名為新橋村,轄11個村民小組;11大隊改名花朝門村,轄10個村民小組。2003年機構改革合并鄉鎮,合并村組,兩個村原16個組合并為8個居民小組。原新橋壩村1、2組合為1組,3、11組合為2組,4、5組合為3組,原花朝門村1、8組合為4組,2、3組合為5組,4、9、組合為6組,5、7組合為7組,6、10組合為8組,延續至今。
地形地貌:東部較高,南、西、北略低,處平壩、淺丘地帶,以平壩為主。村內以人和寨為最高點,海拔350米,平均氣溫17℃,氣溫宜人,任市河穿越全境,土地肥沃,有利于種養殖業發展。
花朝門村種養發達。種植業:盛產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經果林園區200畝,栽種有血橙、桔柑、無核桔;花卉基地30畝,各種苗圃20畝,在市、縣享有盛名。村民有養殖習慣,養殖生豬出欄100頭以上的大戶2戶,德康鴨業種鴨場于2013年落戶到7組。
基礎設施: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到各組的路面已硬化,全長計7.29公里,村民購貨車、小車、客運車共計80輛。水利設施配套,山坪塘5口,新橋正在改建。
花朝門村經濟發展迅猛,從1978年開始培育各種果樹苗,現有多種綠化樹銷往省內外,2012年末工農業國內生產總值6000萬元,人均純收入7100元。近30年變化巨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97%的農戶住房已改建,家家戶戶通電、通電話、通光纖,40%的農戶吃上了自來水,沒吃上自來水的,戶戶都有一口衛生井,人居環境優美。2011年建花朝門村廣場500平方米,并配備健身器材,村兩委辦公駐地設有黨員活動室,村委辦公室、計生服務室,民事糾紛調解室,便民服務代辦點,農民課堂。人均壽命比1982年增長3歲。
-
村委核實:
是
-
政策補貼:
否
-
特色產業:
-
適宜:
不詳
-
交通配套:
-
生活配套:
-
10公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