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家壩村位于任市鎮西南方,距任市鎮政府3.5公里,東依紅旗橋村葫蘆山,南連黃泥塝村屈家塝,西與龍王溝村接壤,北靠涼風埡村。幅員面積3.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04畝,其中:田1926畝,土478畝,全村8個居民小組,803戶, 3348人,其中男1980人,女1368人,均屬漢族。村兩委辦公室駐地雷家嘴。
建置沿革:奚家壩村由原響水村,奚家壩村兩個村合并而來,地處平壩,氣候適宜,灌溉便利,盛產稻谷。1950年解放時附屬任市鄉第11保,土地改革后成立石橋鄉,便劃歸石橋鄉,1956年撤石橋鄉,成立明橋鄉,又劃歸明橋鄉管理,為第五高級社,又為第五管理區,轄18個生產隊。1962年成立明橋人民公社時,分為兩個大隊,即1大隊、6大隊,各9個生產隊。后來1大隊的6隊分為6隊和10隊兩個生產隊,6大隊的7隊分為7隊和10隊兩個生產隊,兩個大隊共20個生產隊。1983年機構改革公社變鄉,大隊變村,生產隊變組,1大隊就改名為響水村,6大隊就改名為奚家壩村。直至2003年合村并組,響水村與奚家壩村合并成立奚家壩村。原響水村1、2、3組為現在的1組,4、5組為現在的2組,6、7組為現在的3組,8、9、10組為現在的4組,原奚家壩村8、9組為現在5組,7、10組為現在6組,4、5、6組為現在7組,1、2、3組為現在8組,延續至今。
地形地貌:東、南低,西北高,地處平壩淺丘地帶,以平壩為主。村內高峰寨為最高山,明橋水庫水放入龍王溝河穿越我村,為本村種養業提供了便利的水利條件。
奚家壩村種養業發達。種植業:水稻、玉米、油菜為本村主要糧經作物, 13組蔣家黑灣萵筍為全鎮知名農產品。養殖業成效顯著,年產商品鴨近萬只的養殖大戶1戶,年產商品雞2萬只以上的養殖大戶1戶,養牛年出欄20頭以上的3戶,養豬50頭以上的大戶2戶。
基礎設施:交通四通八達,任明路穿越其境,新建公路12公里,每個居民小組都通公路,現已硬化4公里,村民購貨車、小汽車、摩托車計150輛。水利設施配套,山坪塘6口。
奚家壩村經濟發達,2012年工農業國內生產總值435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近年來變化巨大,一座座青磚碧瓦的小洋樓撥地而起,95%的農戶住房已改建,家家戶戶通程控電電話,通光纖電視,近200戶吃上了自來水。村內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已辦起家俱廠一個,酒廠1個,涂料廠1個。
奚 家 壩 村 地 名備 注
高 峰 寨 :位于1組與龍王溝村交界處。因地勢高,山上修建了寨子,而得名。
五 條 路 :位于1組,因有五條路在此匯合而得名。
蔣家黑灣:位于1組,因地形呈困牛形,四周樹木多,光線暗,而居者為姓蔣的人家而得名。
油 菜 溝 :位于1組與龍王溝村交界。因此地土質肥沃,呈油沙狀,盛產油菜籽而得名。
響 水 灘 :位于2組,龍王溝河水在此地沖成一個大灘,因落差較大水入此灘時發出的響聲老遠就能聽到。
雙 井 淹 :位于2組,傳說是龍王洞龍的一對眼睛,因是龍體,故兩個水井的水無論天干地旱都不枯竭,供附近村民飲用。
李家凹口 :位于3組,因此凹口為李姓人家居住而得名。
高 嘴 :位于4組,傳說此地有3個鐵匠,打鐵的聲音可以傳到現在梁平縣新盛鎮的望龍寨,就象一個站在高處的大嘴發出的聲音而得名。
火 石 梁 :位于4組與紅旗橋村交界,此地的一種石頭,在鐵片的打擊下發出的火花能點燃火紙而得名。
雷 家 嘴 :位于2組與5組交界處,因地地形同一張大嘴,又為雷家所有而得名。
王家院子:位于6組,曾為一古院,因此院居住的人大多姓王而得名。
何 家 壩 :位于6組,這因一岸耕地在解放前長期為姓何人家耕種而得名。
毛 谷 沖 :位于7組,因此沖在土改時分給毛家人而得名。
瓦 廠 灣 :位于7組與8組交界處,因此灣有一磚瓦廠而得名。
-
村委核實:
是
-
政策補貼:
否
-
特色產業:
-
適宜:
不詳
-
交通配套:
-
生活配套:
-
10公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