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殖泥鰍,是一種利用水稻田種養結合的生產方式。稻田中有豐富的天然餌料,泥鰍在田中可疏松田泥,改良土壤,捕食害蟲,既有利于水稻生長,又可減少害蟲危害。目前泥鰍在國際市場上暢銷,可出口創匯,是一項高效養殖業。
目
錄
選擇弱酸性,少泥抄,無冷浸水,泥質肥沃,四周有硬實的田埂的田塊。要做到降雨不溢水。進出(水)口最好用金屬網設網欄,以防泥鰍逃逸。田中要橫堅挖溝道,田四周也要留溝道,使連貫成網線。溝的深度為50—60厘米,作為稻田水淺時或夏季水溫高時為泥鰍的棲息或避暑處。
每年4—8月為泥鰍繁殖旺季。選個體長15—2O厘米,體重30—50克,無病傷,健壯,色黃體胖,腹部肥大,肚皮灰白色的作為親體。按雌雄比1:3直接投入稻田,當水溫達到20度左右時,雌雄便可交尾產卵;20度左右l一2天內就可孵出幼苗,3—4天后鰍苗開始游動并攝食。亦可將親體雌雄分養于2個瓷盆中,用紗布裹住鰍體,只露出尾部,在背部注射合成激素ZRH類似物,注射后9小時便開始發情,讓雌雄體靠近,不多時雌鰍便產卵并完成體外受精。鰍卵呈黃色,將卵置于孵化箱中,放在室外流水中孵化,2天內便可孵出幼體。無論稻田或流水中孵化的幼體,初期可喂少量蛋黃、魚粉,后期可喂人工配合飼料或蠅蛆、蚯蚓、貝肉、野雜魚等。
當幼體培育到體長10厘米左右時,便可放人稻田養殖,一般讓其自然生長。為了加快生長速度,可定時投喂魚粉、麥麩、米糠、菜餅,也可投喂人糞、豬糞作為飼料。早稻田放養的泥鰍,當早稻收割前,可將泥鰍捕捉暫養于網箱中,適量投喂飼料,待晚稻插秧后,再放養于田中;亦可暫養于田泥中,晚稻插秧后再灌足水量。當水溫超過30度時,要經常換水,并增加水的深度,嚴防被農藥污染的水入田。若泥鰍時常游到水面“換氣”或在水面游動,表明缺氧,應注人新水,并停止施肥和人工投料,同時養泥鰍的田,事先可在田塍上種黃豆,利用豆稈、豆葉遮蓋溝道,以利泥鰍避暑。
此病常侵害鰍卵和鰍魚。鰍卵患此病,可用l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浴10—20分鐘。鰍魚發生此病,可用2%一3%的食鹽水溶液浸洗8一10分鐘。
此病多發生在鰍苗階段。一旦發生此病,每畝用食鹽4—6公斤,兌水全田潑灑。
亦稱瘙鰭病。其癥狀為泥鰍背鰭附近肌肉腐爛,嚴重時背鰭脫落,鰍體兩側浮腫,并有仁斑。可用每毫升含lO—15毫克的土霉素或氯霉素溶液浸洗5—10分鐘。
含車輪蟲和舌杯蟲。一旦發生,可在稻田內潑灑O.7ppm硫酸銅或0.5ppm晶體敵百蟲。如果鰍體僅出現紅斑點,可將癩蛤蟆切碎,放在入水口,隨換新水一道流入田中,即可防治。
可用曬干的油菜枝稈,浸沒在田側溝內,待油菜枝稈逸出甜味,全田泥鰍便聞味集中吸食甜水,此時可圍埂用手抄網捕撈,即可大量收捕,對潛入泥中的泥鰍,可翻泥捕捉。
雌性胸鰭較短,前端鈍圓,呈扇子形,體圓胖,顏色單一,產卵時用手輕捏腹部,有卵粒流出。雄性胸鰭較長,前緣尖端向上翹,體型瘦長,顏色花雜,活動迅猛,繁殖季節擠壓腹部有精液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