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稻田水面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排泄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 一般可使水稻增產一成左右 。1990年中國稻田養魚面積達67多萬公頃,平均畝產魚50千克左右。
目
錄
利用稻田水面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排泄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 一般可使水稻增產一成左右 。1990年中國稻田養魚面積達67多萬公頃,平均畝產魚50千克左右。
稻田魚,顧名思義就是養殖在稻田里的魚。稻田魚在進入稻田前同水稻也是不無關系,幼苗時期的稻田魚就生長在同稻田1米左右距離的一條條深水內,當它們個頭達到一定大小,便被放養到稻田自由生長。
稻田魚的排泄物會增加稻田養分,從而使水稻生長更加旺盛,那么水稻的豐收無疑就讓稻田魚變成了寶貝。
除了魚,稻田里也可以養殖蟹類。稻田里養殖的這種蟹叫做中華絨毛蟹,它們具有黃腳、毛長、背青、腹白等特點,也是一直被市場認可的經濟蟹類,又稱“大閘蟹”。
魚蟹稻共生是一種符合生態種養關系的種養模式,首先稻田可以提供適合魚蟹生長的先天有機食物的水體環境,同時魚蟹在稻田生長過程中還為稻田補充有機養料,三者之間互為補充,又相互影響,形成了有機循環的小區域空間。
養殖稻田魚,每畝稻田可以增收1000元以上,在不增加占用稻田種植空間的同時養殖稻田蟹,每畝也能增收1000多元。稻田魚和稻田蟹加起來可以給每畝稻田增加近3000元的收入。
我國稻田養魚歷史悠久,遠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我國勤勞智慧的農民就巧妙地利用稻田養魚、稻魚結合,相互促進,增加收益。
我國稻田養魚起源于東南和西南各省山丘水稻區域。新中國建立后,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稻田養魚逐漸從山區向平原,從南方向北方拓展,到1989年,全國稻田養魚總面積已發展到1330萬畝,總產量12.5萬噸,每畝平均產魚12千克。各地廣泛開展了稻田養魚的研究與大面積豐產試驗,深人探索了稻田養魚增產的機理,改進了養殖制度,擴大了養殖對象,從而使以稻為主、養魚為輔、稻魚結合的耕作制度得以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使"稻田養魚魚養稻,稻谷增產魚豐收"的內容不斷地充實和豐富,展示了稻田養魚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稻田養魚當然是以稻谷為主,以草食性魚類為輔,雙方互動,互利共贏。
首先,稻田環境對魚類生長有很大貢獻。稻田雜草多,病蟲害多。這些生物只是魚類的最佳飼料。第二,因為稻田需要隨時灌溉,所以可以保持水流,讓魚兒喝更干凈的水。同時,在稻田里游動的魚也能翻翻稻田的土壤。魚產糞便時,可直接用作稻田肥料,增加稻田土壤養分,進而提高稻田產量。這是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增加水稻產量,也得到豐富的魚。
事實上,稻田養魚的好處不僅僅是產量的增加。首先,在水田里養魚可以減少農民叔叔對土地的需求,增加土地的再利用,給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好處。第二,稻田養魚可以增加魚類數量,從而使魚產品的價格變化不大,避免了一些供需問題。同時,還可以解決一些地區的魚類問題。第三,稻田養魚也明顯提高了農民的錢包。稻田養魚可以減少化肥或魚飼料的使用,而且可以減少農藥的購買,而且保證稻米和魚中沒有太多的農藥殘留,使我們能吃得舒服。第四,稻田養魚可以保持大量的水分,這將有助于預防諸如防洪、抗旱等自然災害。第五,稻田養魚大大減少了害蟲數量。稻田里的蚊子和其他小昆蟲直接被魚吃掉,所以一些特殊疾病不會傳染。
???農產品采購,就上美村旗下聚土網平臺。可微信搜索“meicunxin”公眾號,之后后臺留言提示加入美村農業交流微信群,尋找合作伙伴,一起用土地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