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為桑科植物無花果的干燥花托。秋季采收,采下后反復(fù)曬干。本品易霉蛀,須貯藏干燥處或石灰缸內(nèi)。別名阿驲、阿驛、底珍(《酉陽雜俎》),天生子(《滇南本草》),映日果(《便民圖纂》),優(yōu)曇缽(《廣州志》),蜜果(《群芳譜》),文仙果(《草木便方》),奶漿果(《湖南野生植物》),品仙果(《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目
錄
無花果為桑科植物無花果的干燥花托。秋季采收,采下后反復(fù)曬干。本品易霉蛀,須貯藏干燥處或石灰缸內(nèi)。別名阿驲、阿驛、底珍(《酉陽雜俎》),天生子(《滇南本草》),映日果(《便民圖纂》),優(yōu)曇缽(《廣州志》),蜜果(《群芳譜》),文仙果(《草木便方》),奶漿果(《湖南野生植物》),品仙果(《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原產(chǎn)地中海沿岸。分布于土耳其至阿富汗。中國唐代即從波斯傳入,現(xiàn)南北均有栽培,新疆南部尤多。
形狀鑒別
干燥的花托呈倒圓錐形或類球形,長約2厘米,直徑約1.5——2.5厘米;表面淡黃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狀彎曲的縱棱線;頂端稍平截,中央有圓形突起,基部較狹,帶有果柄及殘存的苞片。質(zhì)堅(jiān)硬,橫切面黃白色,內(nèi)壁著生眾多細(xì)小瘦果,有時(shí)上部尚見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棱狀卵形,長約1——2毫米,淡黃色,外有宿萼包被。氣微,味甜。以干燥、青黑色或暗棕色,無霉蛀者為佳。
夏秋季摘取未成熟青色聚花果,放于沸水內(nèi)燙過,立即撈起,曬干或烘干。
性味歸經(jīng)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苦,有小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
③《隨息居飲食譜》:甘,寒。
④《藥材學(xué)》:性平,味甘酸。
【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手陽明經(jīng)。
功能主治
健胃清腸,消腫解毒。治腸炎,痢疾,便秘,痔瘡,喉痛,癰瘡疥癬,利咽喉,開胃驅(qū)蟲。
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脹痛,痔瘡便秘,消化不良,痔瘡,脫肛,腹瀉、乳汁不足,咽喉腫痛,熱痢,咳嗽多痰等癥。
①《滇南本草》:敷一切無名腫毒,癰疽疥癩癬瘡,黃水瘡,魚口便毒,乳結(jié),痘瘡破爛;調(diào)芝麻油搽之。
②《便民圖纂》:治咽喉疾。
③汪穎《食物本草》:開胃,止泄痢。
④《綱目》:治五痔,咽喉痛。
⑤《生草藥性備要》:洗痔瘡。子,煲肉食,解百毒。蕊,下乳汁。
⑥《醫(yī)林纂要》:益肺,通乳。
⑦《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潤腸。
⑧《江蘇植藥志》:鮮果的白色乳汁外涂去疣。
⑨《云南中草藥》:健胃止瀉,祛痰理氣。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腸炎,痢疾,咽喉痛,咳嗽痰多,胸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生食1——2枚。外用:煎水洗、研末調(diào)敷或吹喉。
注意事項(xiàng)
脂肪肝患者、腦血管意外患者、腹瀉者、正常血鉀性周期性麻痹等患者不適宜食用;大便溏薄者不宜生食。
①治咽喉刺痛:無花果鮮果曬干,研末,吹喉。(《泉州本草》)②治肺熱聲嘶:無花果五錢,水煎調(diào)冰糖服。(《福建中草藥》)③治痔瘡,脫肛,大便秘結(jié):鮮無花果生吃或干果十個(gè),豬大腸一段,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④治久瀉不止:無花果五至七枚,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⑤發(fā)乳:無花果二兩,樹地瓜根二兩,金針花根四至六兩,奶漿藤二兩。燉豬前蹄服。(《重慶草藥》)⑥無花果150克,水煎加冰糖適量服,治肺熱聲嘶,咳嗽咽痛。
⑦無花果兩個(gè)生食,或用干果十個(gè)與豬大腸一段,共煮熟食,治痔瘡、脫肛、大便秘結(jié)。
⑧鮮無花果十個(gè),水煎洗患處,治外痔。
⑨無花果兩個(gè),小茴香10克,水煎服,治疝氣。
⑩無花果枝適量,水煎服,每日兩三次,治腸炎。
⑾無花果搗汁半杯,開水沖服,每日一次,以愈為度,治哮喘。
⑿無花果葉10克,水煎代茶飲,治黃疸。
⒀無花果根去粗皮,打碎,開水泡服,治喉癢。
⒁無花果鮮嫩葉,洗凈搗爛絞汁,每次溫開水和服半杯,治誤食魚蟹類中毒,腹痛,嘔吐。
⒂無花果豬肉湯:豬瘦肉250克,切小塊,無花果100克(干品),同煮湯,用適量食鹽調(diào)味食用。有理腸健胃,解毒消炎作用,治痔瘡,慢性腸炎。
1.《滇南本草》:敷一切無名腫毒,癰疽疥癩癬瘡,黃水瘡,魚口便毒,乳結(jié),痘瘡破爛;調(diào)芝麻油搽之。
2.《便民圖纂》:治咽喉疾。
3.汪穎《食物本草》:開胃,止泄痢。
4.《綱目》:治五痔,咽喉痛。
5.《生草藥性備要》:洗痔瘡。子,煲肉食,解百毒。蕊,下乳汁。
6.《醫(yī)林纂要》:益肺,通乳。
7.《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潤腸。
8.《江蘇植藥志》:鮮果的白色乳汁外涂去疣。
9.《云南中草藥》:健胃止瀉,祛痰理氣。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腸炎,痢疾,咽喉痛,咳嗽痰多,胸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