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見到的是,2018-2019年我們豬場的盈利都不大樂觀,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生豬供應過剩。來自于2016年豬價大漲下家庭豬場、中大規模豬場、集團豬場的擴張,也來自于整個生豬產業規模化、生豬養殖技術的提升。正如2017年底我們所探討的那樣,生豬養殖業的競爭將愈發積累,表現為家庭豬場之間、家庭豬場與規模豬場、集團豬場,甚至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競爭。
目
錄
5月18日在豬易舉辦的“2018下半年及2019上半年生豬市場高層研討會”上,一方面對當下生豬市場的母豬、生豬存欄做了探討分析,另一方面對當下各大農牧企業的戰略進行了呈現和分享。當下已經是6月中旬,豬價在12元成本線之下運行,大部分豬場仍舊處于虧損之中。
可以預見到的是,2018-2019年我們豬場的盈利都不大樂觀,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生豬供應過剩。來自于2016年豬價大漲下家庭豬場、中大規模豬場、集團豬場的擴張,也來自于整個生豬產業規模化、生豬養殖技術的提升。正如2017年底我們所探討的那樣,生豬養殖業的競爭將愈發積累,表現為家庭豬場之間、家庭豬場與規模豬場、集團豬場,甚至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競爭。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伴隨飼料工業的發展養殖業也進入了規模化的開始。一直到今天已經有40年的時間,從最開始的農村家家戶戶養豬到今天的專業化,不論是技術還是供應總量,中國養豬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接下來的十年,甚至二十年,養豬業又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
準規模化家庭豬場的定義:泛指自繁自養常年存欄經產母豬數30-100頭之間,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的同時,適當配備幾名雇工,無固定的專職技術員或技術廠長。
規模化是趨勢,家庭
豬場才是中國的主流,當然不管是誰都要有過硬的技術。過硬的技術永遠比雄厚的資金重要。
未來中國的養豬業將不再是一味地貪求過大規模化,適度規模將是以后發展的重點,也是社會和國家層面給予地指導性要求,而家庭農場這種準規模化正好體現了“適度”的含義,它如下的特性確定了它的超強生命力。
1抗市場風險能力更強
不是說準規模化家庭豬場的資金實力有多雄厚,而是這樣規模的豬場更能很好的把控資金,以存欄母豬60頭的準規模化家庭豬場為例。如果能很的把經產母豬的配種、懷孕、哺乳、斷奶到肥豬出欄,平均每個月份,也就是說每半年中60頭母豬總有1/6的數量在每個月中產仔,這樣一來也就能保持總有10頭母豬所提供的育肥豬在每個月份出欄,也是就是說每月有100頭育肥豬出欄。就算按現虧損300元/頭,一個月也就在3萬左右的虧損,這個對于一個經營多年的準規模化家庭豬場,不會構成致命的打擊,更何況這樣的豬場在之前好行情時應當積累了資財實力。
只要準規模化家庭豬場不在一個月內把600豬集中出欄,或是壓欄幾個月,就是這樣行情維持7-8個月也不會有太多資金斷裂的風險。當然前題是這樣準規模化家庭豬場的生產水平不差,在行情好的前幾年積累一定盈利資金。
2更加有助于追求精細化管理
家庭豬場的老板,往往既是飼養員,又是技術員等多重身份,他們時刻堅守在養豬的第一線,能及時發現豬場的問題,從而做出準確快速的豬場管理調整,達到最佳的養殖水平。這相比人事復雜的規模化豬場,問題的發現、解決往往因為當事人的責任心問題,以及層層管理的設定,加上最終決策的老板對問題真相把控不到位,導致管理不到位,致使豬場問題頻現,管理水平反到不如家庭豬場。
3成本控制能力強
現在養豬最大的成本之一就是人力成本,而家庭豬場因為規模的適度,所以不需要大量的飼養員,而且往往他們本身就是飼養員,就這一塊很好地節省了人力開支。另外比如他們不存在場地租賃支出等費用開銷,不存在高額貸款利息等。
4生產指標易提高
準規模化家庭豬場是唯一常年堅守在生產第一線的“老板”,他們把小豬當自己的兒子養,把母豬當自己的老婆養,他們的投資是自己的全部家底,他們倒不起,所以決定了他們能很用心地把豬養豬好,生產指標差不了。我們可總結一點:養得多不如養得精,大規模豬場相對小豬場來說,效益并非和規模成正比,甚至有相反的結果。
5鮮銷
國人都喜歡鮮肉,只有就近宰殺才能保新鮮,只有就近才能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運輸成本,大豬場估計沒有三頭五頭賣豬的吧。
養豬產業究竟應該走向何處?大洗牌已經不可避免,這是大家都沒有異議的事實,但值得我們探討的是,洗牌的路徑,以及最后的結果如何,才是大家最關心的。有一種觀點現在是主流,就是淘汰小戶,留下規模豬場,其實這只是從表面現象去分析得出的結果,就象前幾年政府的導向和現在的結果南轅北轍一樣。
想說的是,如果真真實實分析中國養豬行業的現實情況,得出的結論,完全有可能是一種去兩頭,留中間的奇怪現象,散戶和大型規模化做為兩頭將減少,而家庭化豬場將大行其道。說奇怪其實也不奇怪,這是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更是養豬行業的特殊性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