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杜鵑鳥在野外是以捕食昆蟲和采食野果為生的食蟲鳥,是益鳥.杜鵑是典型的食蟲鳥,別的飼料都不吃,馴化之初只能用面包蟲、蟋蟀和蓑蛾幼蟲開食,如果能接受人工的軟食,才有養活的可能.這種鳥在籠養時不會鳴叫,羽色又不漂亮,基本上沒有人飼養這種鳥.如果是成鳥的話人工飼養馴化之初只能用面包蟲開食,花鳥市場能買到,只要肯吃之后再加少量小雞飼料或者鷯八飼料混合喂養,慢慢的減少面包蟲的量增加飼料的量直到完全轉化成飼料喂養.如果不吃的話還要進行人工強行填喂軟食,用小雞飼料加點牛肉碎末再加水拌成泥狀,把鳥嘴掰開強行填喂,能接受人工填喂軟食才有養活的可能.
杜鵑鳥有以下生活習性
托卵寄生性杜鵑將自己的蛋產在別的鳥類的巢里,而且一般會比別的鳥類早出生,只要一出生杜鵑就把其杜鵑的鳥蛋推出鳥巢,并由養父母喂大.地鵑在低矮植被中用樹枝營巢.雌、雄鳥均參與抱卵育雛.
杜鵑可以幫助人類消滅害蟲,像金龜蟲、甘蘭蛆、松尺蠖、叩頭蟲等都是杜鵑的食物,尤其喜歡吃松樹的大敵——松毛蟲,故杜鵑素有"森林衛士"的美稱,因此人們把杜鵑看成益鳥.
非寄生性的杜鵑在北美洲的代表是廣泛分布的黃嘴美洲鵑和黑嘴美洲鵑.小美洲鵑在美國限見于佛羅里達的南部海濱,也見于西印度群島、墨西哥至南美北部.中、南美洲還有12個種非寄生性地鵑,有些種歸屬蜥鵑屬和松鵑屬(Piaya).東半球有13種地鵑,分為9個屬.
我國最常見的杜鵑是大杜鵑(Cuculus canorus ).它喜歡棲居在開闊的林地,特別是近水的地方,常在清晨不停地鳴叫,有時可長害半小時,鳴聲好似"喀咕-喀咕","喀喀咕",聲音響亮,可傳到數里之外;鳴叫的時候,頭向前伸,尾羽上翹并散開.杜鵑性隱怯,常匿在多葉的枝枝上,因而常是聞其聲而不見其面.繁殖時,性格孤獨,雌雄不是終日成對生活.是典型的巢寄生者,自己從不筑巢,而將卵產于其它鳥的巢中.在不同地區內,杜鵑卵的形狀、顏色隨當地主要宿主不同而有差異,卵與宿主的卵難分,這是在長期自然選擇下形成的.卵殼粗厚,在我國華南一帶,卵的大小為23×17.2毫米.孵卵期約為12-14天.雛鳥孵出后,將義親的幼鳥擠出巢外,獨享"養母"的撫育.杜鵑以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等昆蟲為食,據河北昌黎果區檢驗鳥胃,其中鱗翅目蛾類幼早碎片占近78%,天黎蛾科大青水蛾幼蟲占22%多.在國內,除西藏羌塘至今沒有記載外,各地均有.
大杜鵑這種鳥喜歡把自己的蛋下到其他鳥類的窩里,讓其他鳥類來喂養一個將來會長得很"龐大",甚至比它們自身要大十倍的嬰兒!
我發現,大杜鵑的欺騙是從雌鳥杜鵑襲擊大葦鶯的巢穴那一刻開始的.第一步,它趁大葦鶯媽媽外出時,進入大葦鶯的鳥巢,毀掉其中的一個鳥蛋.第二步,它會把自己的蛋下到巢里,夾雜在里面,然后迅速離開,裝作什么都沒有發生.
杜鵑鳥的欺騙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個偽裝高手,它所產鳥蛋的大小、顏色、花紋都和大葦鶯的極像,足以以假亂真,以至于大葦鶯媽媽都沒有絲毫懷疑.大葦鶯被欺騙撫養杜鵑的孩子,被稱為杜鵑的"寄主".
大杜鵑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寄主,我發現在新疆地區,大葦鶯是最合適的鳥選.大葦鶯,俗稱大葦扎,體長20厘米,嘴厚大而端部色深,上體暖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色.頭部略尖,眉紋白色或黃色,無深色的上眉紋.國內僅在新疆有分布,筑巢于蘆葦叢中.
大杜鵑為何會選中大葦鶯來為自己育兒?除了它個頭小、好對付以外,大杜鵑利用大葦鶯還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嗎?
第一,在新疆地區大葦鶯巢數量較多,便于大杜鵑尋找和利用.在新疆,大葦鶯的數量約是大杜鵑的6倍,由此可見利用大葦鶯巢很便利.第二,大葦鶯和大杜鵑都是食蟲鳥,食性一致.這樣一來,把孩子托付給大葦鶯撫養,大杜鵑就不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或者吃不好了.第三,兩者的交配期,孵化期,育雛期,重合度極高.最后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大葦鶯是個臉盲癥患者,對卵和幼鳥的識別能力極差,經常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認得!可憐的大葦鶯還會把大杜鵑的卵當作自己下的蛋來孵化,把大杜鵑的幼鳥當作自己的親生孩子來撫養!
以上種種情況給了大杜鵑可乘之機.一場悲劇正在上演!我有幸記錄到它整個騙局.
每年5月中旬,大杜鵑和大葦鶯遷到本區后,大葦鶯便開始選擇配偶、占領巢區,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進行交尾并筑巢壘窩.而大杜鵑亦在這一時期進行交尾,但交尾后雌雄并不在一起.之后,大杜鵑就開始了耐心的等待.
交配之后,大葦鶯夫婦均參與筑巢活動,巢筑在密蒲、蘆葦、柳叢上.筑巢時,先用纖維狀的莖葉連接在3~4株蘆葦或香蒲葉上,然后銜取狗尾草、馬唐、冰草、蘆葦、香蒲及稻草等干枯枝葉,由低至高,從外到內筑成巢的外層,巢內鋪墊物多為纖維狀禾本科植物的根、莖.野外發現,大葦鶯筑巢活動最早見于5月22日,最晚延至7月上旬,營巢活動的高峰期在6月5~15日.
這段時期,我常見有大杜鵑雌鳥高踞于樹梢枝頭,觀望大葦鶯的活動,時而站立不動,時而突然起飛.在大葦鶯筑巢的6—8天內,大杜鵑常從枝頭飛到巢位附近的低矮樹上或到支撐巢位的香蒲叢上伸頸探頭觀望巢址、認定巢位,就像小偷踩點一樣,這時常常可以見到大葦鶯在巢區上空奮力驅趕大杜鵑的情形.
由于兩者卵的大小、形狀、顏色及斑點都比較相似,而大葦鶯又沒有嚴格分辨異卵的能力,也就只好將異卵一同孵化.而它們雛鳥的孵化期也基本相同, 11~13天后兩種雛鳥都相繼出殼,待全巢雛鳥孵出后,有了食欲時,大葦鶯開始銜食育雛.
悲劇開始上演了.雛鳥孵出的第三天,大杜鵑的雛鳥兩眼還未睜開,全身羽毛尚未長出,兩腿還不能站立,便在巢中不斷地滾動身體,把它身體接觸到的大葦鶯雛鳥一個個擠到巢邊,然后一個一個地推出巢外,而自己則獨享"養父"、"養母"的撫育.
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大葦鶯面對雛鳥竟然不能辨認,每天不辭勞苦地銜食喂雛,自己的孩子被趕出家也渾然不覺.經過二十多天的撫育,大杜鵑一經長大,離巢后便單獨飛行,自由覓食,再也不向"養父"、"養母"親近靠攏.大杜鵑這個忘恩負義的"孩子"便不辭而別,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