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常能買到一些反季節瓜果蔬菜,但是總感覺沒有正常生長當季的好吃,反季節農產品是不是比正常生長的品質要差一些?”
已入秋季,但市面上的瓜果蔬菜的種類似乎并不見減少。與以前天氣一涼就沒菜可挑的景象,大有不同。
反季節蔬菜越來越多,以至于很多人已經分不清哪些蔬菜是反季的,哪些是應季的了。
但反季蔬菜總讓一些朋友糾結不已,這違反自然規律種出的菜,會有問題嗎?
實現這種「反季」的手段主要有三種:
1. 異地種植
在某地「反季」的蔬菜,在另一個地方可能是應季的。比如,在冬天,幾乎所有蔬菜在北方都「過時」了,在廣東海南卻可以「應季生長」。長成后,再把它們運到北方,對北方人來說,此時吃到的就是「反季節蔬菜」。
2. 應季生長,長期保存
在以前,北方人民提前存儲大蔥、白菜、土豆等,到了冬天再拿出來吃,也可以算是「反季」食用。隨著果蔬保鮮技術的進步,許多水果甚至可以保存到全年供應,不少蔬菜的保存期也大大延長。
大棚蔬菜_反季節_600.jpg
3. 大棚種植
所謂「應季」,是指那個季節的自然氣候適合植物生長。其實嚴格說來,植物生長需要的不是「季節」,而是那個季節的、適宜自身生長的光照、水、溫度和肥料等條件。
通過大棚,人工控制某種蔬果生長所需要的局部環境,植物就能夠按照人類的需求去生長。
反季節蔬菜安全嗎?
這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比起應季蔬菜,反季節蔬菜并沒有「不安全」。
對于前面提到的第一種和第二種反季蔬菜,人們一般沒有太多的顧慮。
對于第三種,也就是大棚種植的蔬菜,往往擔心更多。一些不負責任的專家的言論,也常常讓消費者憂心忡忡。
跟應季蔬菜相比,反季節蔬菜可能會用到更多的植物激素和農藥,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兩種東西。
1. 植物激素
一聽到「激素」兩個字,很多消費者就害怕了。其實,「植物激素」的規范名稱應該叫「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夠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它們對于植物的作用,類似于激素對人體的作用,所以被稱為「植物激素」。
一方面,它們只對植物有作用,而無法對人產生作用。比如花粉就是植物的「精子」,但并不能讓人類懷孕呀。同樣的道理,對于人體而言,植物激素也只是一些很普通的物質。
另一方面,植物激素只有經過深入廣泛的安全評估,確認不會帶來安全風險之后,才會批準使用。
實際上,目前廣泛使用的那些植物激素,都是無毒或者毒性很低的,施用之后還會自動降解,最后在蔬菜上即使有殘留,也遠遠低于權威機構制定的「安全標準」。
但是在沒有應季蔬菜的季節,糾結于反季蔬菜是不是比應季蔬菜好,沒有什么意義。應該考慮的,是「沒有蔬菜吃」怎么辦。
反季節蔬菜的危害降到最低的方法
1. 防農藥,一洗二浸三燙四炒:吃蔬菜最怕的就是農藥殘留,尤其是反季節蔬菜,它較應季的更難種植,所以需要很多農藥來維持生長,所以一定要清洗干凈。去除農藥殘留主要分四步:一洗、二浸、三燙、四炒。一洗就是反復清洗;二浸就是將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30——60分鐘;三燙是用開水將蔬菜快速燙后撈起,可以去除大部分殘留農藥;四炒,即將燙過撈起的蔬菜根據飲食習慣進行烹調。
2. 不要選長得怪,個頭大的蔬果:反季節蔬果都有一種特征,就是長相怪異,而且個頭比一般的要大。所以在挑選果蔬時,除了避開個頭大、長相怪異的果蔬之外,還要盡量選擇那些經過國家專門機構認證或有產地證明的果蔬。這些經過國家機構認證的果蔬,在生產管理時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對農藥使用進行了嚴格控制,含農藥較少。
3. 去除保鮮劑,削皮:有些食物本地的農產品不僅成熟度好,營養價值損失小,而且不需要用保鮮劑處理,污染較小,運輸費用、包裝費用、冷藏費用等也較低。所以,應該優先選擇本地的農產品。另外,還要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漂洋過海遠道而來的進口水果,進口水果不僅昂貴,因為運輸路途比較遠,所以大多會涂抹保鮮劑。而且進口水果也并不比國產的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