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穩糧與增效的矛盾?如何給多余的秸稈找出路,有效解決秸稈禁燒難題?襄陽市積極探索“水稻-大球蓋菇”高效模式,糧食穩了,收入高了,生態好了。
2017年秋播,襄陽市農技推廣中心在南漳縣城關鎮李家院村開展大球蓋菇試驗,半畝水田收了6360斤鮮菇,純收入1.1萬元。省、市、縣農技推廣部門從這個試驗看到了破解難題的“金鑰匙”。湖北省農技推廣總站隨即將“稻+菇”模式納入《湖北省2018 年“水稻+”模式協同推廣計劃》項目,2018年秋播開始在襄陽市南漳、襄州等地組織實施。
襄陽市今年拿出150萬元對該項目進行扶持,示范面積達530多畝。市農技推廣中心舉辦3期培訓班,培訓420多人次;邀請專家技術指導,派出技術骨干和生產示范戶到福建、云南等地考察學習,開闊眼界,增強信心。
示范成效超預期:一是產量高。大球蓋菇既有大棚栽培,也有露地栽培。大棚栽培一般畝產6000-8000斤,最高的是棗陽吳店清晨合作社達1.3萬斤。露地栽培一般畝產3000-4000斤,最高的是襄州區龍王鎮肖集村示范戶尚春勇達7500斤。
二是經濟效益好。大球蓋菇鮮菇最低統貨價每斤1.5元,送超市、酒店一般每斤3.5-5元。南漳楚鏡合作社分級后網上銷售每斤賣到8-10元。干菇一般每斤30-50元,零售最貴賣到80元。尚春勇出售大球蓋菇4560斤,收入22340元,畝平純收入16626元,效益是種植小麥的74.6倍。
三是生態效益好。大球蓋菇屬草腐型食用菌,栽培料主要有稻草、谷殼、玉米稈等,栽培1畝大球蓋菇最少轉化1萬斤以上秸稈。棗陽吳店清晨合作社等每畝秸稈用量接近2萬斤。栽培后的廢料充分腐熟,可做農家肥直接還田,生態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