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走過了輝煌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把智慧農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求加快科技研發,實施智慧農業工程,推進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和農業裝備智能化。鼓勵農戶和返鄉下鄉人員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入園創業就業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分享收益。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旨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實驗和遙感技術的應用。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
第二十六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一大重點則為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文件要求,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建設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技創新聯盟、產業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技園區等建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牽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定,從三個方面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即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推動農業科技過程中,需要從如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準確把握當前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傳統農業增長方式是依靠大量的肥料、農藥等化學品投入,呈現明顯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嚴重損害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特別是對耕地、水源等寶貴的農業生產資源的掠奪和破壞。在農業環境約束逐步加大的條件下,依靠科技創新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降低農業生產消耗、節約農業生產資源、減輕對環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在農業科技創新方向上,生產更加綠色,資源更加節約,環境更加友好,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全面提高是主攻方向。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廣泛開發應用,發展“新型智慧農業”對農業盡早全面實行綠色生產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建設好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典型特征是集聚創新、集成創新、協同創新。依靠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加快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聚,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以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例,作為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該園區集聚各類要素資源,深化政產學研用創多環節緊密結合,引導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和人才向示范區集聚,圍繞科技成果推廣與轉化,形成的大學試驗站、產業鏈、農科培訓等多主體參與、多模式協同發展的"楊凌模式"正在被國內許多地區乃至其他國家學習和復制。楊凌示范區是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唯一的農業特色自貿片區,還是我國政府重點支持的四大科技展會之一"農高會"的舉辦地,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上持續發揮著引領和支撐作用。為我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2018年10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若干政策的批復》明確指出,要持續加大對楊凌示范區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積極開展涉農改革創新試點,開展金融改革創新,力爭到2025年把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楊凌示范區)建設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新時代鄉村振興、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引領示范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產業高地。
華中農投楊凌項目基地
開發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項目。園區是農業科技創新載體,項目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驅動單元。加強科技創新力度、科技帶動農業現代化提升幅度大、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效果顯著的科技項目是今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方略。近日,第二十六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在陜西楊凌開幕,高新技術企業明顯增多,農高會展示農作物新品種110多項、設施農業新技術85項、新型農機裝備50多種、農資新產品210多種。其中示范性企業楊凌華中農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華中農投”)展出的“新材料、新科技、新模式、新農業”,成為農高會上的一大亮點。據了解,由“華中農投”組織國際國內專家自主研發的“懸浮365智能種植技術”,其技術特征是融合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及設施農業等現代技術,依托華農懸浮365技術,采用離土栽培方式,按“華新標準”執行綠色循環封閉化運轉,可連續365天產出安全、營養的有機蔬菜,打造出了綠色有機蔬菜生產新模式,有效降低了農業消耗和污染,大程度節約水肥,打造新型智慧農業系統閉環,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探索一條新路徑,將為新型智慧農業發展貢獻“楊凌方案”。
楊凌華中農投“懸浮365智能種植技術”展區一角
強化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根據研發階段分成基礎、基礎應用和應用等不同類型,從實踐來看,我國基礎型、基礎應用型農業科技人才得到國家、地方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穩定支持,保持穩定發展態勢,但應用型農業科技人才是突出短板,主要表現在人才結構矛盾。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育應重點依托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科技項目開發建設為導向,不斷優化園區、基地和項目農業科技應用人才的培育。以楊凌“華中農投”為例,其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簽署了食品安全認證、監管、監控等合作,與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地方院校進行戰略合作,通過項目建設與發展帶動人才培訓、技術交流、共同辦學,對克服人才結構矛盾未來將產生積極推動作用,為構建我國新型智慧農業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