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農莊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與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相關,解決的也是生產、生態、生活問題。與鄉村振興一樣,需要城里的資本、和人才與鄉村的土地、勞動力融合,鄉村的宅基地和土地需要共享。在這種情況下,土地的確是牛鼻子。當下的鄉村和農民拿什么與城里人的資本交換?只有土地,而當下的土地是資源,并非資本,三權分置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土地資源變資本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探索。
一、拿地來源
如何獲得土地,在我們國家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從政府拿地,從政府拿地的有這么幾種:一是建設用地,要招牌掛的,拿過來以后搞房地產開發,70年的產權;二是產業用地,包括工業、旅游,也包括很多的新業態;三是公共設施用地,分兩類:一類是基礎設施,修路。還一類是建醫院、學校。很多人想搞劃撥,我建議最好不要拿,地上建的東西是沒有價值的,土地是劃撥的,將來想退出、轉讓是很困難的。
還有一種是從農民手里拿地。耕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四荒地、林地、灘涂河谷地。農村可用的資源有什么?一是資源性的資產,包括土地、灘地、草原、山地、森林、荒地等等;二是經營性資產,就是所謂的農村集體經濟的財產、設施、廠房土地;三是非經營性資產,就是現在在農村里面的比如說學校、醫院、村委會等等,他們所占的地和住房設施是非經營性的。
二、用地新政策
現在政策在突破的過程中,農村的土地三權分制改革,就是現有的耕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叫所有權,一部分叫承包權,另外一部分叫經營權,這個分攤的價值非常的大。
宅基地和征地制度,這兩個也要有重大的變革。這幾項改革如果全部完成或者說推進之后,將為城市資本下鄉,搞共享農莊提供一個堅實的法律基礎。
改革的方向:資源性資產,確權資本化、市場化交易流轉、可貸款抵押。買的是經營權,不是所有權,所有權依然是集體的。
大體上三大類對于共享農莊特別有效的政策:第一個,農村3P的模式,以及國家發改委聯合6部委提出的農村三產的示范園區;第二個是農村土地改革的七個政策,包括試點的內容;第三類政策是有關扶貧的政策,國家提出把一二三體制政策拿出來,一定要有支持和優惠的政策。
三、“共享農莊”規劃用地存在哪些誤區
1、無址可選也硬要選
有時候,土地并不像普通商品,有充分的選擇空間。在選址的過程中,土地往往獨此一家,讓你別無其他選擇。例如,家鄉有限的土地資源,而作為開發者,又急切的想去做,以至于無址可選的時候也要去選。這種選址方式最終效果不理想,可想而知。
2、有地就先拿下再說
休閑農業作為一個舶來詞,許多人對此并沒有深刻的見解。許多人拿地心切,在沒有做好充分的休閑農業規劃前,就匆匆決定,先拿下再說,到手之后再去為它量身定做合適的衣服。至于效果如何,恐怕只能聽天由命了,做好了是一塊肥肉,做不好只會成為燙手的山芋。
3、跟著感覺走
做休閑農業項目不能跟著感覺走,而是要有一雙犀利的慧眼,慧眼是要對所選之地的價值有準確的認識,了解土地如何開發與利用,還要對未來的發展有遠見,尤其是目標客戶及將來市場情況的判斷,還要有項目與市場的對接手段。唯有具備這些,才不至于陷入誤區。
四、解決“共享農莊”用地問題的4種新方式
1、“土地銀行”
在完成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地區,可采用“土地銀行”的方式,實現農村集體土地指標的自由流轉、質押和融資。這對于農戶獲取啟動資金自營個體旅游項目和專業企業規?;@取土地用于開發大型旅游項目而言都具有現實意義。
2、以土地股份為基礎建立合作社
有條件的農村集體可以建立合作社,農戶以承包的土地入股,進行股份合作。這樣可以使土地集中經營、高效經營、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這種方式,管理制度嚴格,管理方法科學,對加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領域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能力,保障發展成果切實惠及本地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3、使用廢棄宅基地或園地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令大量農民進城買房,農村房屋閑置,田地疏于管理。實際上,在新農村集中居住后,閑置下來的村莊農舍、廢棄林園等恰好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良好發展空間。
對這些農村集體土地進行指標整理和農林復墾,并根據旅游產業經營需求合理配置建設用地指標,有助于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招商效率與質量。
4、土地租賃、置換或入股聯營
對經濟效益不理想的集體用地,可采取土地置換、租賃、入股聯營等方式,統籌盤活這些存量集體土地。一方面可以解決旅游開發過程中,需要遷移部分農戶的住宅、承包地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土地使用價值,集約化發展,便于個人或企業經營管理。
總而言之,“共享農莊”的概念藍圖勾畫得很美好,但是對于想嘗試的朋友們來說,還是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清楚,再做拿地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