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農業、農村、農民:解決好~問題,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三農"問題在我國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此后逐漸被媒體和官方引用.實際上"三農"問題自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只不過當前我國的"三農"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中國農民數量多,解決起來規模大;二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單方面獨進,"三農"問題積攢的時間長,解決起來難度大;三是中國城市政策設計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比較效益短時間內凸顯,解決起來更加復雜.
2000年3月,中國民間"三農"問題研究者、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前黨委書記李昌平上書朱镕基總理,反映當地"三農"面臨的問題,引起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關注.("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新世紀以來,新一屆領導集體更加關注"三農"問題,首先在提法上對其有了全新的表述,稱其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其次是對"三農"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在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三農"問題用"三個最需要"進行了總結(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目標任務和遵循原則,并指出"三農"問題是中國改革的焦點問題.
"三農"問題是一個大系統,"三農"與"非農"是一個更大的且更為復雜的系統,具有易相發展關系的特征.
應對農業發展問題,不僅要著眼于三農本身,而更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采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于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于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