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3日消息(記者李佳)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農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徐秋芳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遞交了《加強南方丘陵山區林業生產基礎道路建設,補齊林業生產短板》的建議。
林區道路建設是促進林農增收、林業增效的重要動力,近幾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的路、電、水、通信等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林區道路建設卻沒有同步跟進,投入嚴重不足,致使林區道路仍十分落后。與現代林業的要求相比、與農村的其他基礎設施相比有很大差距,林區道路是丘陵山區林業生產和林農增收的短板。
徐秋芳建議,一是科學合理地進行路網規劃。根據林區經營實際,對林區道路進行科學規劃,逐步形成一個布局合里、功能多樣的林區道路網絡。既要對商品林區進行道路高效能的規劃,也要對生態公益林區進行護林防火道路的規劃,還要注重林區道路與地方等級公路的連接,注重運輸能力和安全系數的提高,防止林道建設對環境的破壞,逐步達到林區道路建設與周邊自然景觀相互協調的目標。
二是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林區道路建設涉及建設用地審批、林地征占用、環境影響評價、民爆管理、勘察設計、工程招投標、施工許可、安全質量監督等諸多環節。為提高建設效率,建議在滿足保證質量、保護環境、安全生產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相應政策、簡化程序、降低或減免有關費用,為林區道路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
三是制定林區道路建設標準。嚴格科學的林道建設標準或規范,是修建高質量林區道路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降低修路對林區生態系統破環的管理手段,還是減少道路養護和木材運輸成本的技術條件。
四是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模式。保障林區道路交通建設順利實施,關鍵是建設資金的落實。林道建設是一項投資大、見效快的事業,光靠單方面投資是不夠的。國家公共財政投入:建議把推進林區道路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將林區道路建設項目納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范疇和專項資金預算。多元化的籌資模式:根據“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形成“多級政府出資,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林區道路建設籌資機制。林區豐富的森林資源加上國家政策的引導,使很多投資者有投資林業、開發森林資源的愿望,但需要開展具體機制研究和試點。
五是加強養護管理。將林區道路養護納入縣鄉財政預算,設置固定的養護資金,建立固定的養護隊伍,改變林區道路“有建設、無管理”的局面,保證建成后,發揮長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