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在印度的郊野上行駛,一望無際的是遼闊的荒野和農田,很少見到冒濃煙的工廠。農田和公路之間有10~30米寬的隔離帶,自由生長著一些本地灌木和喬木。
在一些未開墾的土地上,保留有很好的荒漠植被,野生動物出沒其中。即使開辟為農田,也是靠天吃飯,這就有效地保護了地下水資源。在農村,人畜用水也靠收集雨水。
因為熱帶干旱區蒸發量更大,如果用地下水澆灌,很快會使土地鹽漬化。盡管抽提地下水澆灌可以帶來更高的農業回報,但是為了保證資源可持續利用,印度政府并不鼓勵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
在熱帶干旱區,樹木能夠長成大樹,有些能成為樹林,真是大自然的奇跡。在農莊,一些樹木的枝條和葉片被砍下來喂牛。樹木作為飼料,在印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城市里有很多垃圾,尤其白色污染嚴重。但鄉村整體感覺比城市干凈,幾乎沒有什么環境污染,也安靜得多。在鄉村較少看到垃圾,大概因為印度農業多采取傳統的耕作模式有關,有機肥和能夠利用的生活廢棄物大都還到了農田里。農民生活較簡樸,除了一些常用生活用品,沒有太多的奢侈品,產生的垃圾很少。
印度幾乎很少有高速公路,60公里的路程要行駛2個小時。公路是修建在荒漠上的簡易公路,隨地勢變化,不斷穿越村莊、農田和荒漠,一路上見到許多野生動物,還有許多大樹,仿佛來到了非洲。
印度的人口幾乎與中國持平了(現在印度有12億人),但由于總土地面積小,人口密度遠比我們大。盡管印度是世界上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約1.6億公頃),但其農業以靠天吃飯為主。
印度農民為什么很少使用化肥?我問同行的印度科學家,他們告訴我化肥太貴了,農民舍不得買。在這個國家,秸稈不在地里燃燒,幾乎全部用來喂牲口,在飼料缺少的季節,樹枝也被砍伐下來喂牛。
印度耕地生產力低,但他們幾乎不需要進口糧食,這個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呢?根據筆者觀察,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秸稈不燃燒,變成了動物的肉和奶,印度是世界上擁有牲畜最多的國家。
二是近一半的人口吃素,節省了許多糧食;三是很少有人飲酒、抽煙,這樣又節省了很多造酒用的糧食和生產煙草的耕地;四是他們的生活非常簡樸,大部分農民沒有太多的奢求,這樣也節省了糧食,保護了生態環境。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印度的動物之多。牛幾乎是城市與村莊都能夠看到的大型動物,大概與這個民族對牛崇拜有關。除牛外,駱駝、馬、驢、羊、鹿、狗、孔雀、鴿子都非常常見。
對于自由飛翔的各種野鳥,印度農民從不去捕殺它們,而是任其自生自滅。牛就在大街上過夜,走到哪里就是哪里,它們知道回自己的家。有沒有人偷竊牛呢?當我問印度教授這樣傻的問題時,自己都覺得臉紅。印度人非常誠實,很少有人偷竊,印度教授對我說。
即使相對貧窮的人家,也不失浪漫情調,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渴望。出租車、拖拉機、汽車上都印著精美的傳統圖案。印度民族能歌善舞,是個天生愛歌舞的民族。
有一次會務組安排招待我們看印度鄉村歌舞,來表演的家庭樂團,竟然到過36個國家巡回演出。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建筑,在破爛的鄉村都會有18世紀的宮殿出現,令你不得不對這個古老的國度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