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從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看,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從穩定經濟增長看,農穩天下安,有了現代農業的持續增產增效,就有了社會穩定的基礎和改革創新的基礎;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看,在農業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條件下,農業現代化是應對各種挑戰、堅持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以下是各地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經驗做法:
重慶市巴南區:提質增效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一、推進增效方式轉變。
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加快培育“三線二片”區域特色,巴南區被評為全市首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
二、基礎條件加快改善。
開展土地生態綜合治理,建成萬畝水稻高產示范基地、萬畝優質大豆基地和綠色水稻示范基地,耕地灌溉新增萬余畝;整合特色效益農業資金,支持農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
三、科技支撐能力提升。
大力推廣應用池塘魚菜共生、稻魚(鰍)養殖、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生態高效綜合技術;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5.3%。
四、增強農產品監管能力。
在全區確定36家定點經營門市,實現高毒農藥銷售100%信息可查詢、100%流向可跟蹤。光大牛場成功創建“全國規模養殖場動物疫病凈化創建場”,“上田紅檸檬”、“接龍蜜柚”分獲第十五、十六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來源:重慶市巴南區政府
湖南省祁陽縣:四舉措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2015年以來,湖南省祁陽縣大力依托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文件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省、市推進農業現代化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強農穩縣”的發展戰略,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引導農民推進農業向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全縣的一項重要任務抓緊、抓實、抓出成效,有力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實現了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具體舉措和成果如下:
一、推廣高產栽培配套技術
大力推廣水稻無盤旱育拋秧、超級稻強化高產栽培技術、水稻三定栽培技術、水稻標準化生產技術等栽培技術以及測土配方施肥、頻振式誘蛾燈殺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配套技術,提高糧油作物單產和品質。
二、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經營主體
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抓緊研究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具體形式,做好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等工作,使農村土地產權更加清晰、農戶對土地的用益物權真正落實。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該縣按照種糧面積、雙季稻比率、單產水平和關鍵技術裝備運用程度設立評定標準,加大對種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種糧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
三、推進優質稻產業化開發,做優做強湘米產業
自省農委召開做優做強湘米產業會議以后,迅速召開了會議,更是統一了大家的思想認識。通過統一領導、加強宣傳,認真組織落實,全縣各類高檔優質稻生產面積達64.11萬畝,其中在七里橋、大村甸、黎家坪、文明鋪、白水和八寶等鎮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15萬畝,全面完成種植計劃。在示范基地上采取了規范投入品使用、適期播種、插足基本苗、早管促早發、巧施穗粒肥、綜防病蟲等過硬措施,克服了陰雨寡照和氣溫偏低等不良天氣的影響,各高檔優質稻品種都獲得了好收成,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四、抓好早稻集中育秧和糧油作物高產創建,提高輻射帶動能力
全縣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的示范面積達8萬畝(大田面積,下同),集中育秧示范總面積突破25萬畝。育秧方式主要以拋秧、機插秧為主,在白水鎮、黎家坪鎮、大忠橋鎮新建了3個育秧中心,新建設育秧大棚25棟,新培育市場化育秧主體60個,新增30畝以上種糧大戶130余戶,共落實集中育秧主體950個。通過集中育秧遏制耕地拋荒、推進“單改雙”和提高水稻單產,全力恢復和發展雙季稻生產,確保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糧油高產創建方面,該縣根據省委、財政廳發布《湖南省2015年國家糧油棉高產創建項目實施方案》的總體安排和部署,結合祁陽縣實際,制定了《祁陽縣2015年糧油高產創建工作方案》。來源:祁陽縣農業局
河北省灤平縣:探索現代園區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近年來,河北省灤平縣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級重大戰略平臺,圍繞現代農業建設的總體目標,著眼于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充分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優越的區位優勢,推進農業園區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通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灤平縣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一、模式探索
園區建設將按照“一核、兩區、五大板塊、四個體系”的規劃框架打造現代農業園區。“一核”:即建立健全園區管理體制,配套完善科技研發機構,搞好農業創意展示,集聚吸納龍頭企業,以新體制、新技術、新產品作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動力;“兩區”:即以種養殖基地和農產品初加工為主的潮河流域萬畝現代循環農業園區,以虎什哈鎮為核心,總面積880平方公里;以精品園展示及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灤河流域萬畝現代高科技農業示范區,以大屯鄉為核心,總面積750平方公里;“五大板塊”:即設施菜生產板塊、果藥種植板塊、畜禽養殖板塊、農副產品加工板塊和休閑旅游板塊;“四個體系”即科技研發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生態循環體系建設、綠色品牌體系建設。按照園區總體規劃,到2020年,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面積達到3萬畝,入園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達到50家,園區成為規劃布局合理、資源配置科學、產業鏈條完整、配套設施齊全、經濟效益明顯、輻射帶動強勁的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
二、典型樣板
北京美綠源(灤平)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于2012年8月落戶河北省灤平縣代營子村,該項目規劃占地面積6000畝(其中荒山和林地5000畝),計劃總投資建設蔬菜草莓溫室園、果品采摘觀光園、規模養殖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冷鏈物流、水上娛樂等相關子項目,并配套建設生態餐廳、休閑觀光等設施。經過一年來的邊規劃、邊建設、邊生產,園區發展已初具雛形,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樣板成效
一是農業經營由分散向集約轉變,基礎條件有效改善。土地流轉后,改變了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傳統模式和落后的生產方式。
二是農業生產由傳統向現代轉變,主導產業提質增效。園區在生產上一改過去傳統的耕作方式,按照綠色有機、無公害的要求,生產過程全部達到了標準化、清潔化、無害化,實現了農產品高產優質,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園區所生產的草莓、特菜等產品,均以高出市場5倍以上的價格通過會員配送的形式進入北京等地高端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園區也因此成為財政部和省財政廳機關的定點果菜供應基地。
三是農民身份由農民向工人轉變,收入水平大幅提升。隨著園區的開工建設,代營子村原本地地道道的農民變成了農業產業工人,2015年以來,該園區共安排本村勞動力近100人實現穩定就業,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地租收入+務工收入的方式,在既不離土、又不離鄉的情況下,實現了收入倍增。
四是農村環境由臟亂向整潔轉變,村庒面貌明顯改觀。園區建設不僅在經濟上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可喜的變化也體現在方方面面。特別是在農村面貌上,通過園區的設施投入和影響帶動,村莊基礎設施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農民正在逐漸改變傳統生活方式中的陋習,自覺加入到整治村莊環境活動中來,村容村貌變得整潔有序。同時,還體現在農民的思想觀念上,村風民風進一步好轉,廣大農民依托園區致富奔小康、建設美麗家園的熱情空前高漲。
上海市:三方面引領農業現代化
“十三五”期間,上海市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引領上海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一、加強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在產權制度創新方面,上海市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上海市要打破部門條塊分割,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重點建設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完善科研立項和成果轉化評價機制,強化對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在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方面,要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立公益性農民培養培訓制度,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要以糧食生產為重點,發展多種形式的家庭農場。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加強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家庭農場經營組織能力。
二、在協調發展中補上農業農村“短板”
協調是農業農村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上海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短腿”和“短板”,區縣之間、地區之間不平衡性比較突出。在制定政策措施時,要注重突出重點,實施差異化政策;在指導開展工作時,要注重因地制宜,實行“一村一策”戰略;在推進農村改革時,不能靠單打獨斗,要注重系統性,增強整體性,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處理好國家、集體與個人的關系。落實在行動上就要敢于攻堅克難,突破瓶頸制約,努力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從而在協調發展中拓寬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上海建設美麗鄉村,要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聚焦美麗鄉村實施區域,發揮各級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綜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內涵,提高農村生態品質、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挖掘鄉村文化元素,讓天更藍、讓水更清、讓地更綠。上海農業要在實踐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克服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下大決心、花大氣力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三、主動謀劃上海農業“走出去”發展
上海市要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積極推動對內對外開放,走出去、引進來、加強與國內外農業合作發展。繼續有效利用外資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主動謀劃上海農業走出去發展,支持到境外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互利共贏的農業生產、進出口合作和農產品展銷。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上海農業產業國際競爭力,加速國內外農業資源要素流動,拓展上海農業農村的發展空間。
上海“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和農村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評判標準要看人民有沒有共同享受到現代化和改革發展成果。在“十三五”期間,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積極回應廣大農民群眾期盼,使廣大農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遼源市:五創新五促進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近年來,遼源市從創新組織形式、培育產業主體、完善經營機制、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入手,全面組織實施以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園區化和龍頭帶動、市場拉動、科技驅動為主要內容的“三化三動”戰略,有效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創新發展模式,促進單一經營向多元經營轉變
為了大力促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幾年來,遼源市從培育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農戶入手,以培育農業法人經濟為重點,積極扶持發展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倡導適度規模經營,流轉盤活土地使用。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經營權,推動土地聯片流轉、規模流轉和整村流轉。建立健全村有站點、鄉鎮有中心、縣區有市場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縣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體系。
政府部門積極轉變職能,降低門檻、簡化手續,提高工作效率;開展農民致富帶頭人評選表彰活動,組織農民創業致富報告團巡回演講,激發廣大農民創業熱情;協調相關金融部門為創業農民提供直補資金、林權、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和小額貸款貼息等優惠條件,解決農民創業資金難題;菜藍子工程項目建設、棚室園區獎補資金等農業項目向農民創業傾斜,鼓勵農民創業;以陽光工程、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為載體,建立農民創業培訓體系,提高農民創業能力。
二、創新合作機制,促進分散經營向合作發展轉變
按照《遼源市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發展的意見》要求,在培育龍頭企業領辦型、經濟能人帶動型、鄉村黨組織助辦型、農民自主聯合等營銷型合作社的同時,創新發展模式,著力興辦資金互助、農機綜合服務等功能服務型合作社。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行動”,加大政策信貸資金扶持力度,設立市、縣兩級示范社專項資金,實行以獎代補制度,鼓勵合作社在經營規模、品牌效應、科技創新、市場影響、加工能力、商業潛力上下功夫,培育出一批管理規范、生產標準和品牌經營的示范社或合作社聯社。并結合“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和“陽光工程”,開展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訓,推動合作經濟組織由自發組合、簡單服務的初級階段向系統服務、全面互動的高級模式發展。
三、創新經營思路,促進簡單經營向一體化經營轉變
1、推進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積極實行合同可追溯管理制度,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逐步從“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向“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發展。東豐縣拉拉河聚鮮園蔬菜園區采取“公司租賃+農民倒包+公司保底”的利益聯結機制,保證農民倒包每個大棚最低年凈收入在1萬元以上。
2、推動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機制創新。設立市縣兩級“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用于對龍頭企業進行獎勵、補助和配資。
3、實施精深加工品牌開發帶動戰略。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原料供應基地,做大做強“吉東種業”、“馬記鹿茸”、“御泉大米”等名牌農產品。
四、創新增長方式,促進傳統生產向集約化生產轉變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農業已向精細種植、精品養殖、精深加工、園區化生產、特色化發展、規模化增效的“三精三化”邁進。遼源市農業發展也由起初的訂單農業向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快速轉變,步入現代農業發展期。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并根據建設規模和進度,評定出市、縣兩級現代農業園區,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加大對現代農業園區的扶持力度,找出前景好、效益高、規模大的亮點園區。
五、創新服務體系,促進農業服務向多元化服務轉變
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按照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民高效的原則,遼源市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的有利契機,以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動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農業公共服務為重點,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體系建設;以加快構建銷售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等服務體系為目標,大力培育專業化、市場化、多元化的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全面提升農資、農技、流通、保險、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信息服務水平,著力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社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源:國家統計局遼源調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