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需要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但是怎樣解決土地流轉后農民的收入來源?記者日前在高郵八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采訪發現,這里的農民“讓地”之后不失地、不失利、不失業,還在那塊地上干活,除了土地租金之外還按月拿工資,60多歲的老頭老太年收入上萬塊,他們笑稱這是“雙薪”。
這個規劃面積達1.8萬畝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分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區、有機農產品生產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區、花木生產區、綜合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目前,該園區已流轉土地超過6000畝,涉及當地1000多農戶,主要流轉給了種植、養殖大戶進行適度規模經營。高郵人在園區開建之初即立下“硬規矩”——保障農民“讓地”之后不失地、不失利、不失業。
讓地農民“不失地”
八橋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定,園區所有入駐項目,必須從事種植、養殖產業,決不能改變農地用途。農民歷來視土地為命根子,難以容忍“地力”遭受破壞?!凹词沽鬓D出去,心中依然牽掛。”金港村原村主任楊國富現在園區協助管理,他說,這就保證了一旦外來投資項目承包到期不再續租,其用過的土地單季復墾后交到農戶手上,能夠正常實施農作物種植。
高郵人立足高起點,聘請專業機構實施總體規劃,按照“拉開大格局,構筑大框架,滿足大項目”的要求,累計投入1.2億元,實施道路橋梁、涵洞泵站、襯砌灌渠、綠化亮化、服務中心等五大工程,全力打造“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土肥沃”的樣板區。
“這叫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眻@區直管單位卸甲鎮黨委副書記呂傳祥告訴記者,八橋農業園堅持“布局成片,設施升級,產品提檔”的原則,通過招商引資,目前已引進實施高效農業項目23個,高效農業面積6103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4600畝,初步形成了三個特色板塊,即以年紅花木、盛川園林科技為主體的花木種植板塊;以光華蔬菜、一品紅櫻桃為主體的蔬果種植板塊;以瑞康農場、飛揚科技為主體的種養綜合板塊。
“我們不僅要讓農民感受不失地,還要想辦法培訓新型農民?!眳蝹飨檎f,2013年園區投入1500萬元新建了3000平方米集成果展示、農民培訓、產品檢測、科技推廣等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
田租遞增“不失利”
八橋農業園總規劃面積約1.8萬畝,目前已經入園的23個項目建成面積超過6000畝,涉及當地1000多農戶的承包地。金港村是一個純農業村,全村現有耕地6437畝,從2008年村里組建蔬果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以來,已流轉耕地2076畝,引進和創辦了花卉苗木、蔬菜瓜果、水產養殖等20多個現代農業項目。
“所有流轉給園區種植、養殖大戶的地塊,首先要和農民商議定好起始租金價格?!苯鸶鄞宕逯伣鹚烧f,比如金港村的耕地,流轉給園區大戶,租金按照農民意見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按當年稻谷的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也就是“托市”價計算。2015年秋季稻谷“托市”價格為1.55元/斤,而現時市場稻谷價格只有1.3元/斤,但土地租金收益仍然按1.55元/斤、每畝600斤稻谷折價計算。另一種是直接支付現金。如園區“瑞康農場”,就是按照770元/畝和農民結算。
記者了解到,在八橋農業園,耕地流轉租金均價在700-800元之間,但這僅限于起租三年內。三年之后,則按照每三年10%遞增率,累積遞增給付租金,從而保障農民“不失利”,且始終保持有利地位得實惠。
老頭老太“不失業”
當前農村,實際仍在種地的農民多數是“5060”——女性勞力50歲以上、男性勞力60歲以上。這樣一個群體,離開土地去工廠打工顯然不太現實。
可喜的是,在八橋農業園,記者采訪中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園區剛性規定,入駐園區項目企業優先聘用本地農民為生產基地工人。
“我們的工資按天計算,我在這邊干一天能拿50塊錢?!痹陲w揚農業科技公司鮮切花大棚里,今年63歲的金港村農婦周鳳鳴和另外兩位“同事”潘東梅、馬春香正在采收盛開的非洲菊。幾位農婦說,因為收入不錯,平時家里沒什么事就不休息,她們幾乎天天在這家花卉生產基地干活,全年收入在10000元左右。
“我比她們拿得多,一天65塊?!苯衲?4歲的男性農民劉文在這里擔任生產小組長,他說:“我們這個年紀在別的地方沒人要,在這里干,活是比女同志重一點,但收入蠻不錯的?!?/span>
“這里的村莊沒閑人,勞動力不夠用?!鳖伣鹚烧f,金港村2000多人口中,勞動力(男性16歲至60歲,女性16歲至50歲)約1200人,其中有800人左右在園區當產業工人,按月拿工資。
“最為關鍵的是,這800人中有90%屬于年齡大、文化低的老頭老太,在園區各類產業基地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收入按天計算,每天工作8小時左右,工資50—60元/天?!?/span>
記者隨后在卸甲鎮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八橋農業園區已吸納100多個農戶參與創業,吸納老年婦女500多人、老年男性400多人參與合同用工和季節性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