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銀監會正式實施了《農戶貸款管理辦法》;
2014年,保險業新“國十條”頒布,對農業保險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困擾農村信貸投放最大因素的農村土地和住房問題有了進一步明確的政策。
但是僅靠政策利好,農村金融市場就真能夠做好嗎?
農村金融市場復雜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產業結構落后
跟進相關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56157萬人,占總人口的42.9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74471萬人,占總人口的57.01%。農業人口規模巨大,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農村生產力難以解放的根源。大量的勞動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農業難以實現集中化,規模化。大量的勞動人口被土地束縛難以得到解放。這也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農村金融市場難以打開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業生產難以實現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到的主流,農業產業化嚴重滯后,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大規模金融需求被長期壓抑。這就導致農村的金融需求小而分散且將面臨更嚴重的壞賬逾期率。僅靠農村金融政策的的利好,很難從根本上改善農村整個金融市場的格局。
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完善是農村金融市場的關鍵
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最大利好,就是解放大量的農業人口,把農業人口從農業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從事其它產業的生產活動,一方面,可以推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土地集中化管理,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只有當農業生產完成了集中化產業化升級之后,農村的金融需求才能得到很好的釋放,同時農業完成產業化升級也一定程度上能夠提供更多的優質債權項目,確保放貸機構的權益。另一方面,農村城鎮化過程中農業人口被釋放之后,同步也會延伸出更多的金融需求,例如,家電;餐飲;消費類的購房;生產類的開設小超市等等。合理的金融需求得以放大,金融服務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相輔相成,才能夠形成良好的金融市場。
風控難是農村金融發展的最大瓶頸
農村金融服務的難點還是在于風控環節,特別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金融需求。運用傳統的風控手段難以對農業項目進行風險評估。關鍵點還是農業項目往往受到自然環節的因素影響很大。往往一場冰雹,一場干旱就會導致借款方出現還款難的問題,但是這類型的風險往往不可控。
自然環節的因素自然是不可控的,但是金融服務體系的不健全也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自然因素的影響范圍。以農業保險為例,目前主要是依靠政策手段在推動農業保險農村市場的普及,普通人往往缺乏這樣的意識,所以一旦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就很容易導致借款人喪失還款能力。
另一方面,缺乏抵押物也是農村金融服務的難點之一,雖然目前政策在推動,農村土地和住房可以作為抵押物,但是依然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抵押物缺乏的問題。雖然目前土地經營權和住房財產權可以進行抵押,但是這樣的抵押物在不同地區受金融機構認可度的差異還是很大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抵押問題,所以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依然是以信用貸為主。但是,在農村市場做信用貸所面臨的困境將遠遠高于城鎮地區,首先是還款能力的問題短期內很難解決;其次就是基礎信用數據的缺失。
“互聯網+”和政策紅利真能解救農村金融市場?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借助互聯網的手段,資金能夠快速、高效地在全國范圍調配,農村金融的似乎看到了一線生機。傳統的農村金融服務主要依靠各地的農信社、郵儲等傳統的金融機構,但是這類型的機構本身在業務覆蓋面上還是不足的,難以真正滿足農村的金融需求。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開始有一批互聯網金融企業涉足農村市場,宜農貸、愛財狼、翼農貸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都是專注于農村金融的市場的。但是,不管是傳統的金融機構還是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都將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農村金融市場本身是無法接受較高的資金成本的,未來平臺在盈利能力方面會承受較大的壓力。
同時,隨著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據有關機構測算,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市場空間可達280億元,加上農村宅基地和農地使用權的確權,市場空間有望達到千億元。這也使得“兩權”抵押融資成為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一個突破口。
但是,綜上所述,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僅靠單一的金融政策是無法徹底解決的,還需要從各個方面提升農業的產業結構。只有實現農業產業化進程,才能夠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真正釋放。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聚土網立場。文章來源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