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的通知,強調“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不斷增強其發展實力、經營活力和帶動能力,是關系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戰略”。
毫不諱言地說,對于在我國農業發展中承擔重要角色的新型經營主體(包括但不限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等),也在這次的疫情中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如何在這樣的巨大沖擊下,確保農業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不散不亂,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保證中國人民自己的“米袋子”和“菜籃子”的安全,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農業生產和發展領域的一件大事兒。
一、科學有序的復工復產是現階段農村工作中的核心環節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經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抗疫獲得階段性進展,不同省市也正在基于自己的實際疫情狀況及防控能力,積極引導各行各業開始有序復工。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勞動力部分短缺,仍然是新型經營主體所面臨的直接的挑戰。中央一直在強調復工復產中的“分類”,也是我們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合理有序復工復產的關鍵詞所在。各地應進行科學的宣導,做好科學的防護工作,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恐慌,逐步幫助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用工難”,“用工貴”等實際問題。在一線的工作中用解決每一個細小的實際問題來刺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逐步復工復產,解決經營主體的后顧之憂。
二、著力關心流動性問題,落實好各類“綠色通道”政策
當前疫情逐步緩解,各類消費需求快速恢復,這正是提振生產積極性,解決“流動性”問題的好時機。在疫情發生的早期,部分地區存在信息傳播不均衡,防疫動作不規范,這導致了部分村鎮存在“封村”、“封路”甚至“斷路”的情況。新型經營主體存在一方面各類農產品運不出去,另一方面在春耕初期時所需要的化肥農藥等農資用品進不來的情況。慶幸的是,在各級政府的協調下,農村流動性逐步修復,各地封橋斷路等過激反應正在的得到糾正。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亦發布通知,要求落實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等諸多促進流動性的政策,并且強調,“對承運的企業和車主,地方財政可適當給予補助”。這一系列的政策將對流動性帶來巨大的緩解。
三、宣導各類扶持,絕不能忽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黨中央在疫情發生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支持各類小微企業,促進經濟活力,盤活社會力量,減輕各類企業的稅費負擔。位處農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政策的敏感性相對較弱,對于原本可以享受的各類政策也并不熟悉。譬如申請相關貸款往往也嫌程序復雜而不愿操作。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在落地各類扶持激活社會經濟的措施的時候,額外關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簡化流程,協助他們更好的完成相關政策的申請,共同度過疫情期。
四、拓展思路,將互聯網融入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框架之中
黨中央疫情發生后對于農業工作的持續重視,也使得各大電商紛紛投入到對于農業的支持過程之中來。從字節跳動(抖音及西瓜視頻的母公司)到快手,無一不是專門設置了“戰役助農”或是相關的專題。這其中既包括了對于一線且務實的農業技術培訓視頻,更包括了對于農業電商的直接流量支持。我們應趁此機會,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運營框架的升級,協助他們“觸網”,開拓現代化的運營思路,促進農業新型農業經營的長效發展。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較大影響,但危機中同樣蘊藏著商機,可以化疫情之危為創新之機。
疫情中蘊藏的機遇
17年前的“非典”,造就了“淘寶”等一大批線上銷售平臺。這次“新冠肺炎”又可能帶來哪些機遇?
1、用戶線上買菜習慣將加速養成。
疫情給市場做了大廣告,農產品新零售觸動了一批原來沒有線上買菜意識但有線上買菜實力的人。疫情防控期間,余杭區23家生產經營主體,依托“禹上田園”區域公共品牌,創新“網上訂購+基地直送”新模式,短短兩天時間,銷售信息閱讀轉發量就突破8萬人次,銷售農產品18噸,銷售額25萬元。以“盒馬鮮生”“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為代表的杭州生鮮電商,用戶需要在凌晨秒殺。目前,全市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創客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中直接從事果蔬等農產品直送的企業近百家,品類包括蔬菜、糧油、畜禽、水產、水果等。但有能力開展這類業務的有超千家,經營能力尚未完全釋放,市場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
2、農產品供應模式得到迭代進階。
一是電商平臺以直供方式提供服務,消費者到無接觸社區自提點領取;二是大型超市深耕生鮮產品線上服務;三是傳統農貿市場經營戶與周邊小區用戶建立買菜微信群,經營戶依據訂單配貨,送貨服務由“騎手”完成。電商平臺+基地直供、“無接觸”宅配等新服務的出現,不僅為減少人員流動、有效遏制病毒傳播、滿足市民日常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同時也加快了農產品供應模式的迭代進階,而且還有可能催生一些為社區、新零售和農產品配送企業供貨的二級供貨平臺。
3、農產品供應鏈將進一步完善。
在農產品供小于求的情況下,各家競爭的是供應鏈。包括有沒有?質量好不好?能不能高效送達?未來能否穩定供貨?等等。完整的供應鏈使新零售企業將自己與基地、渠道的關系變得緊密,產生新的“訂單”農業,產銷之間不再是隨行就市。這就促使新零售企業尋找或投資更多的穩定的優質供貨基地。
4、農產品產區直播等新業態將成為趨勢。
某個季節什么農產品好賣,就到產區去直播,許多業主成主播。直播帶貨既可解決信任問題,又解決了粉絲的黏性問題。還有一種叫倉庫直播,把農產品加工、分揀等在倉庫完成的過程搬到手機上,效果也很不錯。
5、農產品冷鏈體系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季節性和地域性是農產品長期保供的短板。疫情期間,物流不暢、儲備能力不足成為企業和居民的共同擔憂。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冷鏈體系,擴大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能力,有利于彌補農產品季節性和靠外地調入這個短板。這將觸發工商資本對冷鏈和速凍食品加工企業的投資。
6、“共享員工”模式受推崇。
這次疫情當中,企業遇到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勞動力缺乏。“共享員工”作為一種創新,既可以在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借調,也可以促進同一區域內商超、餐飲、基地之間的跨界。“共享員工”模式,為緩解農業企業疫情困境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共享員工”為農家樂集聚村中的廚師、管家、服務員相互借調和臨時性企業用工拓寬了思路。
農業產業經營的對策建議
疫情既是對黨委政府治理體系、能力的大考,也是對企業主經營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在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沒有選擇題,只有必答題。
1、深化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三服務”活動。
根據“走親連心三服務”工作要求,市縣兩級涉農部門機關干部,全面開展“一對一”常態化聯系服務,并做到經營主體全覆蓋。積極指導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確保各項防疫措施落實到位;幫助支持企業恢復生產,協助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困難問題;為企業開展農產品新零售提供協助,幫助企業尋求新的市場機會;加大惠農政策宣傳,幫助企業自強“自救”,提振農業企業發展信心。聯系農業企業的機關干部必須以問題為導向,以是否有效發揮作用為標準,相關成效納入年底個人述職,并可作為考核評優的參考指標。“三服務”要采用扁平化管理的模式,避免一級給一級下指示、一級向一級報數據等“層層轉包”的形式主義。
2、注重農產品銷售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培育。
杭州的農業經營主體素質高、市場意識強、接受新事物比較快。疫情之下萌發的一些新業態、新模式之前就已經在他們的經營中有所體現。政府部門要協調解決推進中遇到的困難,加強引導,加大培訓,積極營造寬松友好的營商環境,少些限制,多些支持,及時出臺配套的扶持政策,努力當好產業振興的“店小二”。
3、加大農產品直送服務。
這次疫情防控期間,全市各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及時向市民通報全市果蔬等農產品直送點名單,為穩定市場供應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從這次保障情況看,也存在地區之間不平衡、供應品類不充分、供應信息不統一等不足。為此,建議市縣聯動,部門協同,以區縣市為單位,明確品類、供應能力、供應方式、供應范圍等要素,建立信息資源庫并進行動態管理,使全市所有有能力進行農產品直送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做到“一張網”集聚,確保平時用得上,急時叫得應。
4、注重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建設。
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是冷鏈物流體系的重要環節。杭州受人多地少等因素的制約,多數農產品需要從外地調入,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這個矛盾更加凸顯。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既是解決農產品季節性短缺的“避震器”,也是“菜籃子”“米袋子”戰略儲備能力的“加壓閥”。近些年,由于政府加大對“菜籃子”基地的財政扶持,我市農產品生產能力持續提高,地產蔬菜種植面積近150萬畝,可以滿足市場的日常消費;但從供應能力看,一旦省際交通受阻或出現類似“新冠肺炎”等重大事件,除葉菜外的其他農產品保供還有一定風險。因此,建議從戰略角度重視農產品冷鏈體系特別是冷凍冷藏能力建設。具體可以通過加大對農產品冷凍冷藏設施建設的財政扶持力度,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既提高政府的“菜籃子”戰略儲備能力和市場保供能力,又增強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發展潛力。
5、拓展薄弱村增收渠道。
面對電商平臺+基地直供、“無接觸”宅配等新服務的出現,山區鄉鎮必須抓住農產品供應模式進階迭代的機會,利用自身農產品質量可靠、集中采集方便等優勢,集聚本地資源,以薄弱村產業扶持資金為基礎,探索組建農產品直供平臺甚至開設直播,鄉鎮干部當主播,參與農產品供應鏈運營。全市42個聯鄉結村幫扶鄉鎮可通過平臺與城區結對單位的食堂、社區以及城區餐飲商家、農產品配送企業和新零售企業等建立穩定的“訂單”關系,常年開展原產地直供,所得利潤即為薄弱村的經營性收入。
6、加快城市大腦農業平臺建設。
這次疫情阻擊戰,對城市大腦農業農村系統平臺的數字駕駛艙和運用場景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平臺要利用一切新技術,加強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倒逼政府流程再造,加快構建農業農村領域的快速反應體系,提升服務質效,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
7、完善各類“應急預案”。
注重案例收集,認真總結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涉農部門的經驗做法,尤其要注重對部門相關“應急預案”的建立、修訂與細化。建議市縣兩級在部門“應急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出臺《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農業生產管控方案》,對防疫、生產、倉儲、流通、用工等環節進行規范和預設。提出可操作性的解決辦法,一旦需要,企業直接可以采用。
來源:農村農業信息部、中國農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