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農業(yè)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三部委聯合發(fā)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有償制定實施方案》要求:2019年年底,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qū)完成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前,長江干域和重要支流保護區(qū)以外水域要完成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自此,母親河長江全面進入十年休養(yǎng)生息期。
從捕魚變護魚
“我們家是漁民世家,五代人都是打魚的。”陳如寶說,他是第五代,也是最跌宕的一代漁民,親歷了長江漁業(yè)的興衰。
陳如寶提及自己的打魚經歷。他稱,在捕刀魚和江蟹的季節(jié),他們通常一個月的收入就達5萬多元。
“一網下去,撈上來的魚真多啊!”陳如寶說,漸漸地,一網下去,魚越來越少,很多以前常見的魚,再也見不到了。他們才意識到,漁業(yè)資源在過渡捕撈下開始惡化。
隨著江中魚類種類和數量減少,2020年長江全面禁漁,揚州沿江漁民忙著轉產,陳如寶也是其中之一。
與其他漁民改行干其他職業(yè)不同,他選擇成為一名志愿巡護員,從原來的捕魚者,變身長江護魚者。
近年來長江非法電魚日益嚴重,非法電魚活動猖獗,電魚現場觸目驚心,給長江流域的漁業(yè)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電魚是一種滅絕性的捕殺行為,電魚釋放的電量甚至可以放到一頭牛,它所到之處小魚當場被電死,大魚被電暈后,性腺會受到損害,基本喪失繁殖能力,在電魚的同時還會殺死水里的螺螄、貝類、浮游生物使水質變壞,造成死水現象。
絕戶網的大量使用也使長江流域的漁業(yè)資源遭受了滅頂之災,部分漁民普遍使用的都是直徑不足1厘米的漁網,這種漁網被稱為“掃地窮”、“絕戶網”,這種網不僅網孔極小,入水后還會越來越沉,形成一條直線,像掃帚一般隨著漁船的移動而掃蕩所經過的水域,可將2-3cm小魚一網打盡。
“和志愿者們一起沿江巡護,保護江豚,保護長江魚類,打擊非法捕魚。”陳如寶說,身份的反差,一開始讓他有些不適應,但他覺得自己做得對,長江養(yǎng)育了他,現在是他回報的時候了。
陳如寶身份的轉變,在沿江調查漁民轉產的揚州市江豚保護協(xié)會會長陳宜林看來,這是不少漁民的同識:生態(tài)“欠賬”多了,就要為保護生態(tài)出一份力。
休養(yǎng)生息迫在眉睫
長江漁業(yè)是中國淡水漁業(yè)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寶庫,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中之一,波瀾壯闊的長江流域哺育了424種魚類,特種魚類183種。
然而隨著長江流域的經濟發(fā)展,長江漁業(yè)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過渡捕撈,非法電魚使長江漁業(yè)資源達到了崩潰的邊緣,有些河段甚至達到了無魚的地步。
1954年長江流域漁業(yè)捕撈量達45萬噸,1956-1960年捕撈量下降到26萬噸,20世紀80年代20萬噸左右,2003年捕撈量10萬噸,據長江江豚的考察結果,2006年數量僅1800頭,到2016年數量降到1012頭,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實行禁捕,讓長江休養(yǎng)生息迫在眉睫。
然而在禁漁的同時,也得思考長江流域27萬漁民的生活該怎樣,長江流域就像農民的土地一樣,是漁民賴以生存的家園。
據《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中央財政將根據各省退捕漁船數量、禁捕水域類型、工作任務安排等因素綜合測算,整體切塊到各省市,由地方結合實際統(tǒng)籌用于收回漁民捕撈權和專用生產設備報廢,并直接發(fā)放到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
同時,會增加對漁民的各種補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質量不會下降。另外,加強對漁民的教育工作,使?jié)O民由漁業(yè)的索取者,變?yōu)闈O業(yè)的守護者,真正的讓母親河得到休養(yǎng)生息。
長江的十年禁漁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保護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舉措之一。長江以6300公里的偉岸身軀橫跨大半個中國,十年的禁漁期是我們對母親河的一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