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高產栽培技術
1、適時栽培
竹蓀屬中溫型真菌,一般當地氣溫穩定在7一30℃以內時均可栽培。以春、秋兩季栽培為好,尤以秋季栽培更好。春季宜在3月下旬至4月底播種,秋季在9一10月底播種栽培。
2、選擇優良苗種
竹蓀屬有長裙竹蓀、短裙竹蓀、紅托竹蓀、黃裙竹蓀等,栽培較多的有短裙竹蓀和長裙竹蓀。正常的竹蓀菌絲體初期呈白色,成熟的菌種都有一定的色素。
3、地塊選擇和整理
地塊要選在冬暖夏涼,潮濕遮蔭,便于保暖、保濕、排水、避風的地方。除去場地的石塊、草根等雜物,然后做成寬1一1.2m、深30一40cm、長8一12m的中間高兩邊低的畦,以利排水。
在沒有土層的地方,可移入5一8cm厚的松土作基土(最好是沙壤土),然后在溝中撒石灰消毒和敵敵畏噴灑防蟲滅蟻。
4、培養料的處理
栽培竹蓀的培養料配方有:
①稻草、麥秸、玉米稈、木屑等(粉碎)為主料80%,細土18%,尿素0.4%,葡萄糖0.5%,多菌靈0.2%,含水量55%,pH5一6。
②棉籽殼76%,石膏粉1.5%,蔗渣1.5%,硫酸鎂1%,麩皮20%,酸性腐殖土適量。
③甘蔗渣78%,百膏粉1.3%,麩皮20%,硫酸鎂0.7%,酸性腐殖土適量。
④樹根、樹枝等65%,竹根、竹葉32.5%,酸性腐殖土適量,菌種2.5%。
⑤竹根、竹枝等97%,酸性土壤適量,菌種3%。
用竹和樹木作培養料應劈成長15一20cm、厚1一2cm片狀,培養料要經過滅菌處理后才能栽培竹蓀。
處理方法:培養料混合浸透蒸煮1一2小時,冷卻即可。
5、播種
在做好的畦上先撒些松軟的腐葉,厚度約2cm。然后按畦垂直方向排列處理過的培養料,中間稍高,以利于排水。在培養料間隙及表面再撒一薄層樹葉。
播種可采用穴播或條播法,一般每瓶菌種播0.44平方米。播好菌種后,蓋一層疏松、粗細均勻、富含腐殖質(pH在5.5一6)的5cm厚的薄土,薄土上再蓋樹葉遮光保濕。
6、管理
播種后第6天開始,陰天一般每隔1一2天澆1次霧水,晴天每天澆1次水,保持相對濕度在60%一70%,土坡濕度不低于30%。在旱季,應及時噴水保持適宜濕度,以防菌絲失水而導致干癟、死亡。
溫度應控制在18一26℃,最適宜溫度23℃。菌絲體的生長發育不需要光照,應避免光照過強和雨水淋灌,否則還會延緩菌絲的生長速度。
2一3個月后,料上會長滿白色菌絲,并開始形成許多菌蕾(團),此時空氣濕度應提高到90%一95%。菇床出現菌蛋時,應注意防止雨水襲擊和害蟲咬食。
7、采收與加工
從菌團生長至開張成熟,約20天。但從菌團破殼到子實體發育成熟,僅4一6小時。因此,竹蓀采收要非常及時,最佳的采收期是剛剛齊裙,即菌裙完整張開并達到最大張開度時,以提高竹蓀的產量和商品質量。
采收時,用刀從菌托底部切斷菌素,將子實體采下,切勿用手強拉硬扯。
采收后,用清水洗凈孢子液和泥土等雜質,把菌裙和菌蓋剝離,放于篩上置陽光下曝曬,或用炭火烘烤。溫度掌握在40℃一60℃,每隔2小時變換1次,直至烘干,然后放入塑料薄膜內密封保存。
也可將洗凈的竹蓀浸于食鹽水中5一6小時(鹽水濃度為0.1%),然后取出曬干或烘干,或將洗凈的竹蓀立即浸入2%檸檬酸、2%的醋酸溶液中20分鐘,再取出晾干或烘干。
?農產品采購,就上美村旗下聚土網平臺。
??? 可微信搜索“meicunxin”公眾號,之后后臺留言提示加入美村農業交流微信群,尋找合作伙伴,一起用土地致富。
??? 如有農產品采購或出售需求,點擊紅色字體與我們聯系,采購農產品,就上聚土網。產品采購,就上美村旗下聚土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