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干尖線蟲病
水稻干尖線蟲病,又稱干尖病、白尖病,全國各主要稻區都有發生,在寧波地區為常發性水稻病害,一般減產10%——20%,嚴重者達30%以上.水稻干尖線蟲分布較廣,主要危害水稻,也能危害谷子、陸稻和狗尾粟等20余種植物.
癥狀識別
水稻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害,主要危害葉片及穗部.秧苗受害后,一般看不出癥狀,僅少數在4——5片真葉時出現干尖,即在葉片尖端約2——4厘米處逐漸卷縮歪曲,變淡褐色或灰白色枯死,病、健部界限明顯,以后病部脫落,又看不出癥狀.孕穗期癥狀明顯,一般在劍葉或上部第二、三葉距尖端1——8厘米部分,初為黃白色或淡褐色,半透明,后漸變成灰褐色或褐色,扭轉狀的干尖;病健組織分明,有明顯的褐色界紋;病株比健株劍葉短而窄小,稻穗受害雖一般都能抽穗結實,但比健穗短小,癟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主莖有病的全株發病,主莖不發病者分蘗可發病.
水稻干尖線蟲病心葉扭曲干尖
水稻干尖線蟲病大田危害狀
發生規律
水稻干尖線蟲病由線形動物門滑刃線蟲屬水稻干尖線蟲(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寄生引起.以成蟲和幼蟲潛伏在稻谷的穎殼及米粒之間越冬.線蟲在干燥的谷粒內可存活3年左右,而在浸水條件下僅存活30天,此病主要靠種子傳帶.種子內線蟲在浸種催芽時開始復蘇,游離于水中,遇幼芽則從芽鞘、葉鞘縫隙侵入稻株體內,附于生長點、葉芽及新生嫩葉尖端的細胞外部,營外寄生,以吻針刺入細胞吸食汁液,致被害葉形成干尖.播種后半個月內低溫多雨有利發病.
線蟲在稻株體內發育并交配繁殖,隨著病株生長向上移動,侵入穗原基,到孕穗期,就大量集中在幼穗穎殼內外危害穗粒,造成穗粒帶蟲.雌蟲在整個生育期間大約繁殖1——2代,秧田期及大田初期,線蟲可借助灌溉水傳到附近健株,擴大危害.土壤不能傳病.這種線蟲活動適溫為20——25℃,能耐寒冷,不耐高溫.能靠調運稻種或稻殼作商品包裝填充物而遠距離傳播.
防治方法
(1)實行檢疫.選用無病種子,嚴格禁止從病區調運種子.
(2)種子處理.種子播種前用溫水或藥劑處理,是防治干尖線蟲病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①溫湯浸種.稻種先用冷水預浸24小時后,移入45——47℃溫水中浸5分鐘,再移入52——54℃溫水中浸10分鐘,然后立即冷卻,催芽、播種.
②用線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種48小時,撈出沖凈藥液,按當地習慣催芽、播種.
③用10%浸種靈乳油針劑5 000倍液(每瓶2毫升藥液加水10升,浸稻種6——8千克)浸種120小時,撈出催芽、播種.
用浸種靈和線菌清浸種,可兼治水稻干尖線蟲病和惡苗病.在浸種過程中,要避免光照,應勤攪動.溫度較高時,可適當縮短浸種時間.
如有水稻采購需求,點擊紅色字體與我們聯系,采購農產品,就上聚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