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地處丹棱縣城以西14公里,與原中隆鄉接壤,是場鎮所在,面積11.5平方公里。有6個村民小組,473戶、1579人。耕地面積2165畝,林地面積8500畝,水域面積230畝。全村有山坪塘36口,水域面積230畝。種植業主要是脆紅李(3000畝)、桃子(2000畝)、桔橙(500畝)、茶葉(500畝);養殖業要是山地雞養殖,2012年養殖蛋雞3萬只,產蛋500萬枚,出欄山地雞5萬只。2008年9月成立丹棱生態山地雞專業合作社,2012年7月成立幸福脆紅李專業合作社。
聽說丹棱縣順龍鄉幸福村是川西南聞名的古村落之一,有古道、古樹、古橋、古民居,是農耕文明的活標本……我便動了一睹古村風采的心思,近日,約了幾位朋友,一起走進幸福古村。
穿過村莊的那條古道
一個村莊是古老還是年輕,看一看道路就清楚了。幾年前,我在考證“丹馬鹽鐵古道”時發現一條古道穿過幸福古村,古道長約四五公里,是丹棱境內遺跡最豐富、史料價值最高的一段古道。但自從有了公路,古道便荒蕪了,就連村上80多歲的龔紹成老人也說許多年沒走古道了。
我們離開公路順坡而下,每走幾步,老人就用砍刀砍幾下,辟出一條小路,左彎右拐地前行。老人邊走邊說著古村詩意般的四季變化,初春的雨、盛夏的風、秋天的落葉、冬天的素潔,以及入冬后的“血湯”——殺了年豬的人家會把全村人請到一起,歡笑聲、斗酒聲,從堂屋、院壩不斷飛出。
一路聽老人用鄉音說的故事,一路前行,經鵝頸項、高息臺、涼水溝、斜石板、安逸橋到達獨樅樹。站在獨樅樹下的大石包上,村婦女主任劉光霞說,每到春時,站在這兒往遠處看,漫山遍野山花爛漫,層層疊疊的梯地自山腳而上,美景盡收眼底。
過獨樅樹是一片開闊地,順著溪水溝往前,從桉子嘴瀑布到鐵爐溝、趙橋,一路都是原生態的:古道幽幽,怪石嶙峋,山花競相開放,溪水潺潺,荒草、枯枝、苔蘚展示著不同的風情。
剛到趙橋,天空下起小雨,我們跟隨老人躲進了他的老宅院。老人說,別小看道上那些不起眼的樹呀草呀苔呀和青石板上密密麻麻的小圓坑,那上面刻著許多故事哩。
漫步在這條鋪滿青石板的路上,茶馬古道、鹽鐵古道便在我的靜默中日益飽滿起來,古道上的背夫、驢馬、茶葉、鹽、鐵;粗獷的山歌,婉約的愛情……古道太豐富了,處處都得細細品味。
古村古在道路上,村內村外,家家戶戶都被青石板路串連著,簡直就是石板村落,曾被外來人稱為“石板村”。名字背后有傳說。據傳,村里有一石姓人家的兒子見父親整天打石板修路很辛苦,按托夢姑娘的指點吞下一顆小亮珠,變出了一條長長的青石板路,從村里連到村外。如今,勤勞智慧的村里人做足了石板文章,用青石板鋪通了村里村外的路,給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方便。
土磚墻木板窗青瓦房
幸福古村三面環山,唯有南面通往山外,方圓幾平方公里僅有二三十戶人家。這里仿佛世外桃源,風調雨順,土地肥沃,村里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農閑時,村民們蓋房造院一家賽一家。這些宅院被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擴建維修,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一個古老而溫馨的村莊。
緊臨趙橋的一戶人家,姓熊,土磚墻、木板窗、青瓦房,是村莊里最具代表性的老宅院。門口一棵大貞楠樹枝繁葉茂,樹下是一段長長的石梯,石梯上方是雙房門的“床門子”,木門框、土磚墻、青瓦屋面。走進院子,石板上青苔叢生,木板門窗有些發黑,屋頂上木質的飛檐轉角有些朽了。一位老者過來,迎我們上階沿。階沿上擺著小木桌、竹椅子,蓋碗茶正香。堂屋內放著八仙桌,高板凳,桌子周邊有雕花,據說招待貴客才用。這個院子興盛時住過二三十人,木柱上的鐵釘痕跡昭示著主人曾于門上掛過牌匾,顯示其文化味。我問院子聚集人數最多是什么時候,老者說,上世紀80年代末,他家買了臺電視機,黑白的,放在堂屋中央的八仙桌上,全村老少幾乎都涌進院壩,里三層外三圍個水泄不通,一起看電視的人怕有百十來號。
難得一見的“千年夫妻樹”
趙氏祠堂(祠堂毀于上世紀50年代,遺址尚在)旁邊的千年銀杏樹也不可不看。這棵號稱“千年夫妻樹”的銀杏樹,高約百米,四人牽手都不能合圍。銀杏樹干半人高處分為兩杈,再長二、三十米高又合抱成一團,共同支撐起郁綠的樹冠,樹干結合處又有無數枝丫交織纏繞,似親密摟抱,像一對“老夫妻”一樣幸福地相守。
關于“千年夫妻樹”,也有一段傳說。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一個夏夜,一對相戀已久的青年男女來到趙橋河邊,隔著河,一個吹笛子,一個彈月琴,用樂聲傾吐彼此的思念。小伙子忍耐不住,渡過河來,卻被姑娘家守衛河岸的家丁拉箭射死了。姑娘看到戀人倒在血泊中,悲痛萬分,便在附近一棵枯樹上上吊殉情了。村里人把兩人的遺體埋在了溪水邊。數年后,溪水邊長出了一棵銀杏樹,就是今天的“千年夫妻樹”。據說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文學家彭端淑路過此地,聽聞傳說后感慨不已,發出了“年輕戀人,生死相依,在天化作比翼鳥,在地成為連理枝”的贊嘆。
農耕文明的活標本
在古村,有游客邊走邊拍照,拍的都是不起眼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梢哉f,每一家簡樸而別致的院子就是一個農耕文化實物博物館。
從某種意義上說,幸福古村就是一個農耕文明的活標本。村里人都以種莊稼為生,竹、木、草、鐵制農耕生產用具,斗笠、蓑衣、箢篼、背簍、竹耙、犁頭、漁笆籠,以至于草鞋、草帽等,在這里,都是原生態的實用物。秋收之后,就有人家的屋檐下吊起成串的玉米,石板院壩里攤開晾曬著玉米粒。古村人對自己的農耕文化魅力也有認識,古村開發規劃中,就有“農耕文化園”項目,讓游客來這里不僅可觀賞,也可以實際體驗,一嘗當農民的滋味。
歷史滄桑,古村依舊。滿山的蒼翠,發黃的石柱和磚墻,古色古香的木房子,古老的橋,高大的樹,那被無數背夫馬幫刻滿腳印的石板路,讓我見證了古村文化的厚重,和一個村莊的美麗。
-
村委核實:
是
-
政策補貼:
否
-
特色產業:
-
適宜:
不詳
-
交通配套:
-
生活配套:
-
10公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