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區花溪街道新屋村,位于重慶市主城西南部,東臨花溪河、燕尾山,西瀕長江,環境優美,距離渝中區13公里,內環快速公路、重慶長江二橋和馬桑溪長江大橋的連接道在村境內交匯,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重慶市級“花溪特色工業園”座落其間。全村土地面積5500畝,有18個村民小組,2417戶,4670人,其中已經被征用土地3418畝,現有3302人農轉非,農業人口1368人。2007年10月成立村黨委會,有4個黨支部,87名黨員。
在各級黨和政府領導下,新屋村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注重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城鄉統籌發展,提出“齊心協力謀發展,同心同德建家園,真心實意為百姓,一心一意創平安”的工作目標,帶領全體村民搶抓機遇,開拓進取,苦干實干,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09年,全村實現企業總產值10.15億,營業收入10.07億,利潤總額6306萬元,向國家上交稅金278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218元,村級組織經濟社會發展走在了祖國西部省區市的前列。
2008年,新屋村先后創建成為重慶市“文明單位”,“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民主法制示范村”、“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示范村”、“三八紅旗手(集體)標兵”;“中國特色村”、“全國巾幗示范村”、“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首批“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一、挑戰貧窮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為百姓
新屋人從來沒有放棄過與貧窮落后作斗爭,歷屆村領導都做了努力,但是由于沒有能夠很好把握住機遇,到2001年時,新屋村和村民的日子過得還比較艱苦,村集體經濟沒有積累,欠銀行債務100多萬元,村干部年終分配有時只能領到白條,村民們每年都要負擔攤派款,屬于花溪街道最貧窮落后的村。
“發展才是硬道理”,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2001年以來,新屋村兩委會解放思想,充分發動群眾,以抓經濟發展為根本,求真務實,埋頭苦干,搶抓機遇。新屋村地處三峽庫區,部分土地被蓄水淹沒;重慶市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村里部分土地被征用,很多村民逐步離開耕種多年賴以生存的土地。
為了解決失地村民生活的長期穩定問題,我們用好用活國家三峽移民政策,2003年,成立以村民為主要入股對象的股份公司,村民入股分紅,保證生活來源長久而穩定,逐步走上致富路。
我們更新觀念,大膽探索,將逐步積累的自有資金,連同政府補償的580萬元三峽汛后生產安置資金集中起來,分期建設5萬多平方米規模化、標準化廠房、倉儲,建成市級“新麒都市工業園”,引進了上規模企業和其它企業共30多家,依托入駐企業向第三產業進軍,實現了互利雙贏。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為造福群眾打下堅實物質基礎,一方社會安定得以維護。過去貧窮的落后村,成為當地聞名的小康村。
現在,村里按照上級“四位一體”要求,自籌資金300萬元建成面積1900余平方米,有40多間房的村委會辦公大樓和村民活動基地,設有黨政辦公室、會議室、圖書閱覽室、衛生室、調解室、榮譽室、警務室、消防室,200平方米群眾和黨員開展文化活動的多功能室等;安裝了監控、消防及遠程電教等設施;購置電視機3臺,投影機2臺,電腦20臺。
為村民辦成很多好事實事:每年出資為村民辦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不讓村民負擔一分錢;村民生病主院,除農村合作醫療報賬部分以外,村里還按照醫療費比例的20%給予報銷,最高者一年達到5千元;每年組織村民免費進行身體健康檢查。每年發給55歲以上村民生活補助費;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720元;70、80歲以上的每年增發100元、200元;90、100歲以上老人每年增發500、1000元。每月發給五保戶、特困戶150元生活補助。建立“農轉非人員轉崗技能培訓專項基金”,每年拿出10萬元為企業定崗,定點、定單培訓和輸送技術工人;村民參加技能、技術培訓,不僅不需交任何費用,村里還發給交通費、生活費。增添體育健身器材;辦起“農家書屋”,購置各類報刊雜志30多種,書籍2000多冊;改善基礎設施;興辦公益事業;拓寬平整硬化村內公路;鋪設田間石板路和水泥路;安裝照明路燈;設置垃圾回收站等等,諸如此類改善民生的資金投入,每年達到100多萬元,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清正廉潔鄉風文明凝聚民心促和諧
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以培育“四有”公民為核心,堅持抓兩個文明建設。
村兩委會一班人以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六要六不要”規范行為,堅持勤政廉潔,打造過硬領導班子;采取“讀、看、學、思、測、倡”六廉教育法,引導激勵村干部和黨員,搞好反腐倡廉工作;組織黨團員、干部到井岡山、遵義、韶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每年投入平安建設資金10萬元左右,建立起“七位一體”的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加強人民調解工作,有效預防和消除不安定因素,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做到小矛盾不出社,大矛盾不出村。
嚴格執行《村級財務管理制度》、《村財務公開制度》,村兩委會成員按時述職述廉,接受群眾評議,聽取群眾意見。
物質條件好了起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緊緊跟上,為創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村兩委會根據黨中央《思想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突出《綱要》中的“二十字”基本規范,“五愛”思想,“三德”行為和做“四有”公民等核心內容,堅持開展“雙學雙比”、“文明新風進農家”、“美德在農家”、“十星級農戶”、“好婆婆、好媳婦”、“和諧家庭”評比表彰活動;舉辦“普法教育講座”“村民提升素質知識講座”、“村民身體健康知識講座”、“暑期青少年心理素質拓展活動”等;組建秧歌隊、籃球隊參加訓練和比賽;組織唱紅歌讀經典傳箴言;舉辦全村大型“慶七。一、迎奧運”農-動會和紀念三八婦女節100周年大型村民文藝表演等活動;還將遵紀守法、廉潔自律、誠實守信、男女平等、尊老愛幼等內容編成易學易記,朗朗上口的“文明建設五字經”和自編的紅色短信,發給村民傳誦。根據“文明建設五字經”內容,譜寫成《新屋村“五字歌”》,并以此為藍本,邀請重慶市著名作詞家和作曲家王致銓、唐澤民譜寫歌曲《新屋村,我的家鄉》,在村民中傳唱,組織村民排練歌舞快板,參加各級的文藝匯演。
《新屋村,我的家鄉》在新屋村已經是家喻戶曉,每當村民唱起這首歌,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她唱出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村民的良好精神面貌,她是新農村鄉風文明的象征,是新屋村的優秀文化資源,也是基層組織新時期團結凝聚廣大農民群眾的重要紐帶,是激發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干勁的力量源泉。
村民在喜聞樂見形式中和文明鄉風熏陶下,受到潛移默化的啟發和教育,促進了全村干部群眾精神文明建設,村兩委會在村民中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明顯提升。
-
村委核實:
是
-
政策補貼:
否
-
特色產業:
-
適宜:
不詳
-
交通配套:
-
生活配套:
-
10公里配套: